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市场行情 » 正文

中国硅谷正陨落 多晶硅产业救市忙

发布时间:2012年4月9日 来源:南方周末

....

  “去年年底,多晶硅价格一路跌至25万元/吨,最低的时候一度跌至14万-15万元/吨。”王小强说。这样的价格让生产成本维持在40-45美元/公斤的峨嵋山半导体,一下落入现金流为“负”的尴尬境地。


  对于投产比较早、规模较小以及成本较高的多晶硅企业来说,25美元左右的价格几乎等于扼住了他们生存的“喉咙”。这些企业占到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的85%,涉及行业近一半的产能。“生存的可能性基本不大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秘书长林如海说。


  巨大的行业波动还波及了包括江苏中能、洛阳中硅等在内的国内多晶硅“明星企业”。


  这些依靠规模效应带来较低成本,年产量在数万吨级的大企业虽不至于“关门歇业”,“但我们已经是在薄利运营了,处境也很困难。”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对记者说。


  “双反”抱团取暖


  明星企业首先坐不住了。


  一个月前,江苏中能联合十几家中小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提交了“双反”调查申请,对美、韩两国出口中国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双反”调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材料已经于3月2日之前递交给中国商务部。“目前,商务部还没有立案。”林如海透露。


  “如同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一般,我们要和下游企业团结在一起,抱团取暖。”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关于“双反”调查申请一事,却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抱团取暖”之说,源自2011年10月美国针对中国光伏电池提起的“双反”调查。作为反制措施,江苏中能等上游企业针对美国的多晶硅产品提起同样的“双反”调查。


  提出针对美国多晶硅产品“双反”调查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对中国多晶硅出口量从2008年5371吨增长至2011年17476吨,增长幅度为225%;出口额从2008年7.5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10.4亿美元。


  “美国韩国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基本在25美元左右,但其在国内的销售价格经常低于这一价格。”吕锦标认为,美国以及韩国多晶硅企业存在严重的补贴和倾销“嫌疑”。


  不过,下游企业似乎并不热心。


  早在2011年年底,江苏中能就在业内的一次会议上透露了提起“双反调查”申请的提议,当时就遭到了下游企业的反对,包括尚德在内的下游企业纷纷前往行业协会抱怨。由于反制可能带来的上游多晶硅价格上涨,会给已经“勒紧裤带”过日子的下游电池组件企业“雪上加霜”。


  对此,林如海的解释是:“有所反应,比没有反应要好,有时候,表明一个姿态更重要。”


  在更多的业内人士看来,“双反”调查更多是一个“谈判的筹码”,“至于是否会真正实施,只要给对方产生了压力,争取了时间,伴随着国内企业生产成本的逐步下降,‘双反’也就达到了目的。”

3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