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后劲
“优势明显,但后劲不足。”这是中国合同能源网分析师杨雄雄对当下合同能源管理在公共建筑领域应用的评价。在他看来,缺少后劲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四点。
一是单个项目商业合同额低,企业积极性不高。虽然建筑节能的产业规模巨大,但单个项目的商业合同额却很低。同样是节能改造,工业节能与建筑节能的合同额相差甚远,工业节能项目的合同额通常在千万级,而建筑节能项目的合同额往往只有数十万元。
二是建筑节能综合改造难度大。建筑节能综合改造包括建筑外围结构、机电设备系统、室内环境调节装置等多个环节,目前多数节能公司只能提供单一产品或一到两项技术。
三是综合改造周期长、回报慢。建筑节能涉及现场测试和诊断、方案分析、图纸设计、产品选购、工程实施、系统调试直至常年运行维护的全过程。从前期洽谈直至投入运营,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有些项目投资回报期甚至在10年以上。
四是缺乏约束和惩罚机制。针对建筑节能,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奖励政策,但针对不节能建筑的约束管理和使用几乎是“真空”。据测算,运行维护和使用者的节能意识对建筑节能的影响程度高达36%。
综合施策
面对当前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如何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在公共建筑节能方面的作用?参加4月27日座谈会的业内人士认为“只有综合施策,积极实践,才能标本兼治”。
杨雄雄建议,应借鉴美国经验,把政府机构办公建筑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突破口,由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政府机构签订长期的全面综合改造合同,而不是局部或单项改造。这个好处在于政府机构具有引领市场作用;同时资金来源稳定,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风险。
从企业的角度,王志贤认为应当适当提高合同能源管理补贴标准,特别是对效果明显的项目给予额外补贴。但从目前情况看,按照财政部《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建筑节能改造的补贴力度还是偏小。如“单个项目年节能量在10000吨标准煤以下、100吨标准煤以上(含100吨)”,才能申请财政奖励资金。由于建筑节能项目往往较小,有些项目根本达不到这些标准,因此获得的补贴较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