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
我们党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有利于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按照一般推理,生态文明应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危害首先在那里体现。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想却没在那里诞生,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没在那里展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环境,使自身生态危机得到缓解。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难以自发转向。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可持续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难以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走出一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道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提高,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二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这就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