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从而进一步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地位,这也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职能提供了契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放松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而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大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要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四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的系统理念出发,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五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良好环境。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际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大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自觉承担国际环境责任,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全人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及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把继续发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建设性作用与解决好国内生态环保问题有效衔接起来,强化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进一步提高国际环境合作水平。同时,对外积极宣传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建设美丽中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的中国梦。1916年,我们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发表《青春》一文提出,中华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热切呼唤一个青春中国。1935年,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方志敏为“可爱的中国”光荣献身。他曾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到,“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横空出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的宏伟目标。进入新世纪,在富强民主文明中国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和谐中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和空间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是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新期待,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畴;是着眼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客观要求。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新的竞争制高点。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可持续的增长”。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示范创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措施。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只有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细水汇聚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让我们携手努力,开拓进取,再上台阶,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