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 新能源 > 风能 » 正文

生物柴油——取自可再生资源的清洁燃料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2日 来源:广西轻工业

....

(1)对现有工艺及设备的改进,以降低设备先期投资和降低能耗。操作工艺倾向于连续操作,这尤其适用于较大规模(4000吨/年)的生产。同时多种型式的反应器也在不断开发中。如利用固相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进行酯交换反应。这种工艺的应用主要依赖于所需催化剂的开发,目前仍仅处于实验室试验阶段[8]。另一种较为新颖的装置是将酯交换反应与甲醇精馏过程集中于一塔内同时进行的反应型精馏塔[9]。研究表明利用这种反应型精馏塔可以将甲醇的过量值减小至33%,因为大多数的酯交换反应过程中加入的甲醇量都是理论值的两倍,即过量100%。同时,应用计算机模拟程序对整套工艺过程进行测算和分析以优化工程设计的研究也受到关注[10]。

(2)新型高效、环保型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酸和碱都可以作为该酯交换反应的催化剂,且大多数情况下都以液态加入。这种均相催化剂固然有利于混合,但却给反应产物的后续处理和分离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固相催化剂的开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以提高转化率、减少排污和降低后续分离工序压力。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日本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普通的食用蔗糖制备出用于酯交换反应的固相催化剂[11]。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且易再生。由于其较低的造价以及生态友好性,受到了很大关注。

(3)酶催化反应工艺包括有关生物酶的研究。这种合成法主要是采用生物脂肪酶作为反应催化剂,使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和醇用量较少的情况下进行,且反应通常在常压下进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酶固载化以形成“固相”催化剂,其优点是可循环使用,催化剂内的传质速率较大,且易于装备生物反应器,造价降低。但由于酶催化剂的生物特性,使得反应时的工艺和参数控制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操作条件的变化极易造成生物酶的中毒或失活[12]。

4 影响生物柴油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项技术或其产品的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其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效益性、市场需求的迫切性以及政府有关政策的干预性,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条件缺一非可。对于生物柴油来说,同样如此。

技术方面:如前所述,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传统工艺路线。目前正在运转的生物柴油生产线也大都基于这些工艺。但在如何简化流程、降低能耗、减少排污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经济效益方面:由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中原料油所占的比重很大,(如以植物油为原料,其油料费用可占到生产成本的80%左右,)因此所用植物油的市场价格直接决定着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以目前植物油料的市场价格,用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在经济效益方面难以具有竞争力。这可能是欧美等国对生物柴油的生产、销售给予免税、甚至给予补贴的(除了环保考量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寻求其它较廉价的原料来源不失为一种选择,如利用食品与餐饮业的废弃油,利用动植物油厂的下脚料以及其他回收油。这样固然可大幅度降低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但在同时,由于这些原料来源及成份的复杂性,却会导致操作费用的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原料来源的分散性和不稳定性,使其仅可适用于较小规模的生产。

市场需求方面:世界范围内对能源供应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及与此同时化石类能源储量的快速减少似乎是一个难以逆转的大趋势。同样在中国,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石油能源消耗巨大,并有越来越依赖于进口的趋势,因此生物柴油必将有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作为一种新型替代产品,要真正进入这一市场的前提条件仍是产品的可靠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

政府政策方面:在生物柴油生产极其产品的质量监测、监督和标准化方面,则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预和协调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使真正符合生物柴油质量标准的的产品进入油品供销渠道。进一步,如果政府能够从政策(如税收)上对生物柴油的生产、销售给予支持,将定会对这一新兴的绿色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燃料,越来越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在其生产技术和作为普通化石柴油替代品的性能方面,其可行性都已具有相当可靠的基础。虽然在较近的未来,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在经济效益的竞争力方面,生物柴油还难以与普通化石柴油形成竞争局面,但由于其在可再生和环保方面的特有优势,已经或将会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并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与多数工业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仍仅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是一个柴油需求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拥有丰富油脂资源的农业大国,从国家能源发展及农业发展的双重战略高度来推动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G. Knothe,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vegetable oil-based diesel fuels,inform,2001,12(11):1103-1107.

[2]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420-F00-032, March 2002.

[3]http://www.energy.gov/news2009/7722.htm

[4]C. Baudouin,Biodiesel: 2nd Generation Technology, WRA 2005 - 6th European Fuels Conference,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2005.

[5]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iodiesel Impacts on Exhaust Emission,Draft Technical Report,EPA420-P-02-001,2002.

[6]M. Canakci and J.H. Van Gerpen,Comparison of Engine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for Petroleum Diesel Fuel, Yellow Grease Biodiesel, and Soybean Oil Biodiesel,2001 ASAE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Sacramento,California, USA,July 30-August 1,2001.

[7]C. Hamilton, Biofuels Made Easy, www.lurgi.com

[8]J. Van Gerpen, B. Shanks, R. Pruszko,D. Clements and G. Knothe,Biodiesel Production Technology,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Internal Report,NREL/SR-510-36244,July 2004

[9]B.He, A. P. Singh and J. C.Thompson,A Novel Continuous-flow Reactor using Reactive Distillation Technique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ASAE Annual Meeting,Michigan,2004.

[10]Y. Zhang, M.A. Dub, D.D. McLean and M. Kates,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waste cooking oil: 1. Process design and technological assessment,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3,89:1–16.

[11]M. Toda, A. Takagaki, M. Okamura, J.N. Kondo, S. Hayashi, K. Domen and M. Hara,Nature 2005,438:178.

[12]曹龙奎,张学娟,包鸿慧,黄威.生物柴油制备技术及应用前景[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3):68-70.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