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环保竹篮
成了抢手货
摩洛哥的会议代表英语不溜,看了说明之后还是不太明白,只好叫来一旁的同伴翻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边感谢边称好。
而来自印度一家名为INXNEWS电视台的记者Pierre Mario Fitter长得非常帅气,还能说几句汉语,交流起来方便了许多。拿到记者送出的竹篮后,小伙子上看下看仔细端详后连说“很好,很好”。接下来他想说一句话,比划了好长时间记者才明白过来。原来,他想问是不是免费的。他貌似不太相信这样好的竹篮不用花钱就可获得。当听到记者说是礼品,“FREE(免费的)”时,小伙子会心地笑了。
Pierre向记者了解中国浙江毛竹的情况,知道毛竹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生长很快,可以制作各种环保产品后说,“可惜,印度毛竹很少,不知可否植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作用。”
一旁的刚果女记者Rosaliev看到记者在赠送竹篮,急急地插话进来,也想要一个篮子。“这是环保工艺品吗,能不能送我一个?”在她眼里,环保竹篮就是个精美的工艺品。
大会代表为钱报读者
留言共勉
气候大会会场贝拉中心内,行色匆匆、表情严肃的大都就是各国代表了。记者拦下一个,就送出竹篮。来自丹麦的Jens Madsen明白记者的用意后,高兴地收入篮子,还让记者给他5分钟时间,仔细思考后写下了整整一页文字,呼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来自多哥的Yacoubous是代表团的官员,他正要去参加“77国集团+中国”的闭门会。他也停下匆匆的步伐收下竹篮,赞叹中国人的手工技术很好,环保意识更高。“中国政府提出减排目标,中国民众从自己做起,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贡献。”
50个竹篮很快就送完了。许多记者、政府谈判代表、非政府组织成员还为本报读者留下了签名,和保护环境的共勉之语。来自德国的大会代表Emane这样写道:“共同行动,拯救地球,为了未来,为你,为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