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龙苴镇杨范村范志成、范留弟等村民反映:我村是岗岭地,长期因水利设施不配套,没有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农业生产主要是“望天收”,产量低而不稳。1998年春,当地采取上级补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办法,投资30多万元,建了杨范南电灌站,万万没想到,它没派上用场。后来,电灌站的变压器、机器也被人偷去。以后,村民多次向上级反映。贵报于2005年5月25日在读者热线专栏刊登了《缺水,杨范村农民心焦》及记者追踪一组稿件。此事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当年8月,省水利厅农水处负责人来现场察看,随后省里支援水利工程款约70万元,由我县水利部门主持修建了数百米长的高架水泥渠和新电灌站,可是它们却没有发挥过一次作用,就成了摆设。去年秋播,面对特大旱灾,全村近千亩地灌不上水,村民欲哭无泪。
记者追踪
记者近日去杨范村,在村子南边的田野上,远远就看见500多米长、2米多高、1米半左右宽的高架渠。走近与高架渠配套建的电灌站,里面没有电机及配套设施。
村民范庆雄反映,十几年前,全村采取集资的形式建了电灌站、开挖了南古路沟,却没能解决我村南面这800多亩地的干旱问题。2006年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又建了高架渠,重建了电灌站,可是也没有发挥过作用。去年秋播缺水,村民焦急万分,但因为南古路沟内地势高,东北面的水送不过来,电灌站和高架渠也没起到丝毫作用。
村民还反映,建了高架防渗渠,挡住了一条生产中心路,造成大型收割机、拖拉机要绕道行走;还出现了农机难以作业的死角,要靠人工耕作,给农民带来了极大麻烦。
记者找到了龙苴镇水利站站长李南洋,他介绍:2006年省水利厅支援近70万元,建了高架渠防渗渠重建了电灌站,但因为南古路沟不通,外水进不来,不能使用。当年,镇水利站特地花费2000元租了挖掘机准备挖深,杨范村几个村民出来阻拦,说村里还欠他们4万元左右的扒沟费,不还欠款,就不让挖,致使无法施工,高架渠才没起作用。
村主任张龙亮告诉记者,高架防渗渠占地十几亩,旱时要水,却灌不了水,对这事我们也很着急,但又挺无奈。
很多村民都认为,根本就没必要花这么多钱建这样的高架防渗渠,当时只要把南古路沟扒深,或把原有的与陡沟乡交界处的生产沟扒深,就可通过第一级翻水站把东北面的叮当河水引过来,如果在西边建一条横渠或在地下埋一暗沟,把水打过去,就可实现自流灌溉。这样不仅节省工程款还能节约耕地,不会像这样给大型农机作业带来不便。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