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发表演讲 中国网 杨佳摄
7月3日上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开幕式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庄紫金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江苏省省长罗志军; 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丁薛祥;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首任执行主任莫里斯·斯特朗;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印度能源和资源研究所所长拉金德拉·帕乔里出席了开幕式。
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国际环境组织代表,环境专家学者,世博园区参展总代表,城市最佳实践区环保企业代表,国内各省(区)市环境负责人共约600多人。本次论坛以“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为主题,设置了一个全体大会和六个分论坛,围绕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绿色创新等热点领域和焦点话题进行研讨,分享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加强政府、企业、公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增进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
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主持今天的开幕仪式。
随后,论坛举行了全体大会,由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主持。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发表了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
世界博览会是一项历经160年、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荟萃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张扬人类聪明才智的遐想,让各国人民共享欢乐和谐,成为推动世界范围经济、科技、文化、环保、发展的巨大动力。上海世博会是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也是一届探讨新时期人类城市发展的盛会,其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非常切合城市发展的共同愿景。
今天我们齐聚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畅谈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的中心,工业革命200多年来,城市化的规模、广度、深度加速推进,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创造了世界70%以上的产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近五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年均增加0.9%,2008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18.6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62%。截至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为6.22亿,城镇化率达到了46.6%,逐步接近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城镇化已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将超过50%以上。
创新是发展的基因,创新和发展是城市持续进步的活力源泉,正因为有了创新和发展,城市才焕发勃勃生机。城市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一旦背离了正确的轨道,即使城市创造了多么丰富的物质财富也难以生存,并对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这样的惨痛教训并不鲜见。城市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在解决各种矛盾和难题中创新前行。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新理念,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我国城市环境保护来看,在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06年以来累计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660万吨,累计新增总装机容量4亿千瓦以上。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了71%,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了72.3%,比90年代初期提高了57.4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2009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的平均浓度下降24.6个百分点。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相比,发达国家以200、300年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因此,我国的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压缩型、结构性、复合型的特点,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环境问题影响社会和谐更加突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的压力前所未有,环保的压力也前所未有,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起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行不通,也走不起,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的事业下,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改革创新,积极的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地环境保护新道路。
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相统筹,形成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排放低,就是要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以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