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关注·秸秆综合利用:农民有赚头,秸秆有出路

发布时间:2010年7月8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山东省郯城县成立多家草编工艺品贸易公司,带动上万名农民从事小麦秸秆加工业,年创汇达170万美元,消化掉秸秆200多万公斤。图为6月24日,郯城县马头镇马一村农民用小麦秸秆编织出口海外的工艺品。


  房德华摄
 

  编者的话


  最近,各地不时传来焚烧秸秆造成各种危害的消息。环保部每天发布的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信息上,“黑名单”在不断增加。


  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是因为出路不畅。这些年我国农村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而农民为了抢农时、省费用、图方便,往往把秸秆在田里一把火烧掉。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广泛宣传焚烧带来的危害,采取必要的手段去“堵”,另一方面要多从“疏”上想办法,积极为秸秆找出路。


  “堵”不住滚滚烟,“疏”出来朗朗天。江苏省南通市在推广秸秆还田过程中,引导农民算清三笔账,使农民有利可图,踊跃参与,起到了地力增加、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的良好效果。这对发展循环经济,让更多的废物变成资源,会有所启发。

       

  又到一年麦收时。6月17日,记者来到江苏南通袁桥镇农民刘先农家的田头,只见10亩麦子收割完毕,隆隆作响的拖拉机拖着秸秆还田机在田里来回奔跑,将秸秆切碎,翻埋入土。


  “淹上水浸泡24小时后,浅水耕翻,秸秆还田作业就基本完成啦!”67岁的刘先农告诉记者,“现在全镇没有人再烧秸秆了,秸秆还田鼓了粮袋子,富了钱袋子,又肥了地力,哪还舍得烧啊!”   


  南通的农民们,为何能改变一烧了之的习惯,热衷于机械化秸秆还田?他们是如何计算秸秆还田这笔账的呢?南通市又是用什么办法,让广大农民有了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呢?


  秸秆一烧了之危害多,“堵”不是办法,“疏”才有出路  
 

  “如果秸秆没有出路,焚烧公害就会屡禁不止!”南通市农机化推广中心主任缪明对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危害深有感触,“农民的生活方式变了,过去十分宝贵的庄稼秸秆似乎成了‘鸡肋’,对秸秆作为生活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少。为赶农时、图方便,农民对秸秆干脆一烧了之。”


  这种情况,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很普遍。每到夏熟秋收,田间焚烧秸秆“村村点火,狼烟四起”。尽管各地“围追堵截”,但秸秆焚烧仍是顽疾。年年都有那么几天,一些城市会被带有明显焦糊味的灰霾笼罩。


  环境部门监测表明,秸秆焚烧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悬浮颗粒等物质,严重地段空气中悬浮颗粒浓度是全年均值的7倍以上,二氧化碳浓度是全年均值的9倍以上。缪明告诉记者,这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使能见度急剧下降,造成交通问题,如果机场周围出现焚烧,那可能会造成飞机停飞。


  据有关部门测算,江苏省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4000万吨,利用率约61%。其利用途径主要为“五料”,即肥料、燃料、饲料、基料及工业原料。其余39%左右被丢弃在田间地头或者在田间直接焚烧。这样直接焚烧对土壤有好处吗?如皋市土肥站工程师苏建平说,秸秆焚烧后,会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造成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和活性的降低。


  “如果按一亩麦秸秆还田来换算,它相当于有15公斤的碳铵、3公斤的过氧化钙和7.5公斤的硫酸钾,因此它对提高作物的产量,是有很大帮助的。”苏建平认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应该把秸秆还回到农田里,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南通市农机局副局长冯亚军分析说,造成秸秆焚烧屡禁不止最核心的问题是,在没有给秸秆找到更多出路的情况下,农民最终只能选择将秸秆付之一炬。


  “堵”不是办法,“疏”才有出路。


  如皋市农机局局长谢跃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以来,如皋市县乡两级财政共投入4000多万元,让农民在秸秆机械化还田中实实在在得实惠。


  农民愿意秸秆还田,算的是成本账、增收账、生态账


  南通农民如今热衷于秸秆还田,是因为他们算清了3笔账,怎么算,都是“还”比“烧”好。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