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西汉时长信宫灯
今天,节约能源成为人类的终极目标,而早在唐代,省油灯便开始为人类省下光明的成本。近日,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西汉时长信宫灯,更是将中国人两千年的节能历史带到世人眼前。收藏一盏古灯,不仅留存了昔日的案头必备,更是一段人类追寻光明的历史。
两千年来,青灯黄卷,红袖添香,一盏小油灯已在氤氲中化为光明、 希望和温暖。而当大洋彼岸的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后,“开时惟怕冷风侵”的灯,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有识之士却并未将其遗忘,它们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刻的人文情怀正在成为当下收藏界的新宠。
灯的出现,结束了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传统, 灯让文明慢慢起步。《全唐诗》中, 写到灯的意象共有1563次, 可见灯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看那 “犹自残灯照落花”,再看那“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今人打趣,这中国古代的灯还能不能亮,否则就没了那份氤氲下的红袖添香。古人在灯具上花尽心思,由此产生了曼妙多姿的灯文化。作为见证和记载人类文明进程的灯具,走上拍台,放进博物馆,岁月熄灭了它的灯光,却并未抹去它的风采。
.jpg)
难觅唐代省油灯
今天社会有节能灯泡,古代则有省油的灯。这“省油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赞扬过中国唐宋年间的节油瓷灯,并认为是蒸馏冷制水与蒸汽循环系统前身。而在南宋诗人陆游的《宅居记事》中则提到“书灯毋用铜盏,唯瓷碗最省”。很多人误解为节省金属,其实是节省了油。
藏家薛勇就有这样一件元代的黑瓷节油灯,是一个碗型帯夹层的灯具,上层像个小碗,下层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来装水。由于当时主要使用油料燃灯照明,而油料遇热后会挥发,因此古代的能工巧匠采用灯具底部加入一定的水,降低油的温度,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根据一些测试表明,使用省油灯的确能够节省灯油25%至30%,因此在考古中,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省油灯出土。藏家卿烈军曾经带着一盏唐代省油灯去参加鉴宝节目,当时有观众说这种土灯在他们老家很多,不值钱,但专家依然给出了6000元的参考价,原因是省油灯创烧于唐代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此后各地都有仿烧,而这盏省油灯恰恰是唐代邛窑烧制,属于非常难得的第一代省油灯。
.jpg)
长信宫灯亮相世博会
不过比起省油灯,更绝妙的是出现于西汉时期的釭灯。“釭灯”这个字眼,可能大家很陌生,但若说到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知道的人就多了。它曾经出现在动画片《九色鹿》的片头,如今作为河北国宝级文物参加上海世博会,在河北馆里展示。
长信宫灯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镏金。宫女梳着发髻,穿宽袖长衣,右臂自然举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最妙处就是她的右臂,实为烟道。右臂下的灯盘点燃时,灯燃烧排放的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而宫女恰在灯火的映照下愈发美丽动人。
所谓“釭灯”就是汉代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灯的火苗上方带有连着烟管的烟罩,灯烟可以经由罩和管排入蓄水的灯身里达到“取光藏烟”的环保效果。长信宫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釭灯,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称颂的古代环保杰作。而在西方,直到18世纪才有人通过完善灯罩设计从而初步控制油烟污染问题。
其实,除了著名的长信宫灯,诸如凤灯、鼎行灯、牛形灯、雁鱼灯、鹅鱼灯都属于釭灯。鼎形灯的烟管,是从灯体的肩部伸出,既可做烟道,又兼做灯的把手。而象生形灯具则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东汉的错银铜牛灯—灯座为伫立状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jpg)
奇思妙想今收藏
有人说,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有很多都是在灯下“做”出来的。因为在古代没有专职的学者、诗人、科学家,白天他们要种田、要上朝、 要做工……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灯下作文、做研究、做学问。如此一来,灯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藏家殷小林就收藏着一盏民国粉彩瓷罩灯,灯上刻着“夜半三更做灯前”。
然而,眼前的东西往往被人忽略。由于灯具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过于广泛平常,长期以来少有人关注它的收藏投资价值,它总是散落于杂项中,或属于青铜器类,或属于瓷器类,没有形成气候。
事实上,古代灯具的精美绝伦、奇思妙想绝不亚于其它器物,从它们曼妙的名字中就可知一二。汉代有以人为造型的“宫女灯”、“羽人灯”、“男奴灯”,也有以动物为造型的牛形灯、羊尊灯、朱雀灯、鹤龟灯、麒麟灯等,其它造型的还有多枝灯、盒灯、耳杯灯、豆形灯等。藏家薛勇所珍藏的一盏汉代的九头凤鸟绿釉陶灯,分为三层,底盘和中层边沿各嵌有四个展翅欲飞的凤鸟,托着灯盘,顶部为一凤鸟形的灯池,因九个凤头而得名。宋代之后,走入寻常人家的陶瓷灯具色彩异常丰富,除了黑釉、白釉、青瓷等外,还有青花、五彩瓷灯,而清代灯具则以造型取胜,有猴顶灯、童子举灯、狮子驮灯、莲花灯、佛顶灯等。
从海外拍卖市场来看,古代灯饰的升值潜力不可小看。2004年英国宝龙拍卖行曾以260万英镑拍出一盏古罗马的玻璃油灯,而它在1979年首次易主时的价格仅为52万英镑,到了1986年,它的价格就已升至210万英镑。
不过,近年来古代灯具在国内也已经开始成为一个新兴的收藏门类。西安、昆山、北京等地都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老灯藏家,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成立展馆,还著书出版。而在拍卖行内,曾经有一件清代紫檀座宫灯以49.5万元成交,还有一对清代铜胎嵌掐丝珐琅灯笼成交价达到了47.52万元,民国时期的一对粉彩六角灯罩拍出12100元的价格,甚至一件无底价的铜画珐琅小把灯也能在小拍中以6160元成交。总体而言,古代灯具的市场价位尚处低端,但随着人们对古灯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古灯收藏得到青睐,其价格必然水涨船高。不过在很多古灯藏家看来,收藏古灯并不在于投资,而在于那份难以割舍的人文情怀—遥想当年,书生挑灯夜读,红袖添香……(图片所示藏品均由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千灯草堂殷小林收藏)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