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鸣告诉记者,许多情况下,“受益者和决策者不一”给节能改造造成了很大难度――有的小区物业也坦言,他们只是受聘管理,改不改,业委会说了才算;但业主一般很难从经济上体会到节能的好处,商议往往因此搁浅。竺鸣也曾想探一探商务楼,但难度更大。除了少数顶级写字楼,大部分普通商务楼的电费是承租企业自付的,要搞节能改造必须和租户一一商量:“这样一点一点啃骨头,我们没有能力也耗不起。”
更大的问题涉及政策和产业环境,种种不足使节能服务失去了重要支撑环节。
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一般都是小规模、“轻资产”的服务型企业,资金压力大,必须借助银行融资。在发达国家,合同能源管理企业的节能投资大都源于贷款,但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难、担保难是老问题,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也不例外。此外,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有专门险种,帮助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化解风险,防止客户违约拖欠分成费。
竺鸣说:“我们很愿意买保险,可是买不到。”
此外,有些企业还受困于审计政策――在现有框架内,节能的分成收入根本没有名目入账。
谢仲华告诉记者,合同能源管理依市场机制而生,但我国现行体制残存着不少计划经济痕迹,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广。对于这些瓶颈和障碍,有关部门一直在想方设法,逐步破解。据他透露,在融资担保政策上,上海近期可望有所突破。但消除体制障碍绝非一日之功。
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谢仲华表示,今年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解合同能源管理的政策、案例和行业知识。
竺鸣说,尽管很艰难,但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他相信,实现“零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无论如何,希望“不花钱的节能”能早日结束郁闷。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