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双方并未就如何解决已建成的风电产能外送问题进行讨论,一位接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人士透露,跟地方电网公司的协作也许是最后的选择,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样会面临诸多困难。
内蒙古电力集团作为内蒙古地区的电网运营公司,对于风电入网困难有着切身体会。该集团总经理张福生表示,内蒙古属于供电大区,但是并不属于用电大头,尤其是冬季,自治区的电力需求基本属于生活用电,火电电能就足够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寒冷的冬季决定了供暖用电基本只能靠火力发电,这就会造成风电闲置,而这是一年中风电电能最为强劲的时候。
据张福生介绍:冬季午夜之后,内蒙古电网通常最低负荷约1230万千瓦,其中火电供热机组供电1200万千瓦,留给风电的余量负荷所剩无几。
原因还不仅限于内蒙古火电电量已完全满足需求。由于某些风电场选址偏远,就连当地电网在试图接入时都感到困难,这也是风电入网困难的原因之一。
北方联合电力公司一位工程师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透露,有的风电场选址只考虑风能最大化,而不考虑输送电成本最小化。1公里的输电线建设需超过50万元的成本价,令电网公司望而却步。
一半是火焰
地方政府:风电“虚火”引燃者
风能发电行业并不都是冰冷的海水。与风电运营企业以及电网公司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那些对发展风能产业充满热情的地方政府和风能设备制造商。
而在烧这把火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引火者”的角色。几乎在每一项风力发电建设工程中,都能看到地方政府忙前忙后的身影。
从引进投资者、说服银行放贷、设备招标、施工者招标、扶植地方设备厂家到协调电网与电厂合作,地方政府几近无所不包。
通辽市市长傅铁刚在2月28日召开的“全市风电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该市电业局在国网公司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垫资近亿元支持风电项目接入的做法。
傅铁刚甚至在工作报告中将“深圳能源集团公司在项目未核准的情况下开工建设15万千瓦风电项目”作为“一批骨干企业在风电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典型例证。
通辽市发改委主任张丽华日前已经向市政府提议,要使通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2010年达到500万千瓦,并网发电300万千瓦。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目标进入了通辽市政府的视野。
目前通辽市已经聚集了外来风电经营企业20多家,当地建厂的风电设备生产经营企业也在野蛮生长。盛国通元风机组装、葛洲坝塔筒制造、美泽叶片生产将在今年6月份投产,年内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1800套、1700套和800套。
因小看大的观察方法完全适用于整个内蒙古的风能产业发展态势。市级政府信心十足,自治区政府同样踌躇满志。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