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一点市场增量根本无法满足行业产能的高速扩张,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太阳能热利用市场普遍低迷。”业内人士称,2010年的行业低迷是行业产能过剩的必然反应,质量投诉及售后服务问题不过是加剧了行业的销售困局。
如今,行业已基本接受的共识是,2010年的行业低迷不是暂时的个别现象,而是全行业阶段性的发展回落。“2011年能否走出持续低迷的状态还充满变数。”业内人士说,但能肯定的是再现2009年的井喷式增速已基本无可能。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井喷式发展之后,行业出现一些下滑或回调也是必然的,而产业结构仍处于调整阶段,逐步回暖的苗头虽还很不清晰,但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认为,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形成如同家电产业几家大企业占据80%左右的市场格局将是产业的必然规律。
新标准指向明确 未来增长仍可期
原本整个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兴冲冲预备全力起跑,“摩拳擦掌”朝千亿销售额冲刺,却发现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而症结一部分与那些中小企业有关。行业因此开始寄托于标准的规范以带来变革。
据透露,新的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标准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的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涉及提高集热效率、全天候使用、辅助能源(包括电力)、智能化控制系统四个重要方面,其中热转化率由过去的7.5提高到7.7;以电为辅助能源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实施标准和仪表跟主机配套标准也已确定。
据悉,此前的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标准没有强制性,而新的标准中有关能效标准将是强制标准,该标准已经处于报批的阶段。
不过,在一些观察人士看来,新的行业标准和能效标准能否因此规范乃至“升级”整个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却是疑问犹存。
有观察人士就此指出,在家电下乡的大机遇下,很多太阳能企业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始终未能扎实对产品进行技术升级,质量提升,反而代之以过分强调功能或宣传外观,自然经不住考验,甚至损害整个行业形象和信誉,引起消费的信任危机。在观察人士看来,太阳能行业能不能有大增长,在于打开消费需求,消费者因此才是终极判官,太阳能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多,产品技术、质量都参差不齐,行业监管力度不足,仅靠规范的新行业新标准或难以让行业有起色。
不过,罗振涛却很乐观。罗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太阳能行业新标准和能效标准都对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结构调整指向明确,就是要培育5家至1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很强国际竞争力的、年产在4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太阳能大型骨干企业及专业配套企业以及专业化工程企业,使大型企业强者更强。实际上,2010年的情况已经显示大企业都在增长,家庭作坊、小企业关的却不少,两极分化的调整是行业的主旋律,而通过新标准实现结构调整,扶优扶强,对行业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质化进行纠正,行业的整体水平就将提高。
罗振涛介绍,尽管2010年行业遭遇低迷,但若拉长视线,仍可发现行业持续增长的大趋势。“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总产量已经达到4900万平方米,10年间增长了7.6倍,全行业产值达735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了22.5%,其中真空管总产量达4600万平方米,增速15%,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比2000年增长了7.6倍。”
国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太阳能热利用高度重视,到2020年要将太阳能光热作为最重要领域。罗透露,1月下旬国家能源局就将召开会议启动全国108个县市的农村用能项目,其中关于太阳能的规划有可能是3000万到5000万,包括太阳能采暖和热水功能。其次,目前有关农村的建筑节能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酝酿的其他热利用项目都将显著提高市场利用规模,对于2011年的太阳能行业都将是政策环境上的促进。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