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处理“大锅烩”
不过,在更多人看来,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艰难,固然有市民的观念问题,但最大的阻力却并不在此。
孙明国是北京一小区的居民,每天早上,他都会响应社区的号召,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后,分别投放到小区内分别写有“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字样儿的两个垃圾桶中。
但有一天,孙先生不经意间发现,每天早上运垃圾的工人,却将两个桶中的垃圾全倒进了一辆垃圾车中。孙先生十分不解:“我在家里把垃圾分好类,工人装车时却把它们又混在一起,这跟不分类有什么区别呢?”
对此,北京市有关部门表示,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就要在居民分类投放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但现实情况是,北京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还做不到垃圾的分类运输。
实际上,国内绝大多城市都既没有建设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废旧电池处理的专项设备,也没有建立大型分拣中心。因此,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即使被居民进行了一次分类,但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这是目前很多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现实情况。”“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说,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是导致许多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所以,尽管很多城市有了垃圾分类箱,却也只是方便了街头拣垃圾的,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
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这是被国内媒体最常引用的一组数字,目前中国1/3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另有数据指出,现在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以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建筑垃圾为例,目前北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是简易填埋,全市目前有21个大坑,可简易填埋4337万吨建筑垃圾。最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每年建筑垃圾产量不再增加,三四年后,这21个大坑就将填满,建筑垃圾将无处可埋。
“实际上,对城市而言,少建填埋场,唯一的出路就是减少垃圾。”专家表示,不妨借鉴国际上一些垃圾处理先进国家的经验:当年日本也经历过垃圾围城之痛,后来他们实施了系统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在垃圾后期处理环节投入巨额资金,并进行技术创新,顺利带动了前期分类。而随着垃圾回收产业链逐步成熟,短短几年时间,日本垃圾产量就猛降了一半。
尽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但相关专家也一再指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肯定会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大趋势,这也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发展中的垃圾处理问题,需要从政府角度整体加以考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全民参与,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
“按照北京十二五规划要求,通过垃圾源头分类,2015年将实现全市原生垃圾(未分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达到99%、郊区达到95%。”王维平说,“垃圾分类是个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三年五年的漫长努力,但永远不做,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状况就永远改善不了。”本报记者 赵晓展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