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全国仍有3.2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农业和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仍有3.2亿劳动力靠农业为生;2004年至2009年,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从6485元扩大到12022元;目前全国近18.3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占2/3以上,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全国2.49亿个农户,户均经营规模只有7.3亩,农业经营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城市拥有70%的卫生资源、广大农村只拥有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全国还有2/3的农村地区没有开展门诊统筹,2009年新农合筹资水平只有每人每年113元……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撰文表示,“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农业和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区域发展还不协调:全国贫困人口94%集中在中西部
我国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差距达67789元。
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中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是“十二五”重大课题。
就业总量压力巨大:每年需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
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
相关部门预测,我国人口2020年将达到14 .5亿。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在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每年只能安排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2011年将有660万名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人,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到900万;2亿多农民工还有很多人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人均G DP达4000美元后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如果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治理不完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就会加大。
我国人均G D P已约4000美元,即将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的话题。从国际上看,从人均G D P4000美元迈向10000美元,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只用了约10年时间;而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和亚洲的马来西亚、泰国等,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却陷入了长期的停滞。一些国家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多发的“中等收入陷阱”。
专家分析,我国正处在人们思想意识开放多元、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新情况、新特点,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极端事件增多,消极腐败现象和严重犯罪活动仍然高发。
国家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公开表示,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如果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治理不完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就会加大”。
全国政协委员、原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表示,国家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列为“十二五”主要目标之一,全面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将有利于保持一个非常稳定的发展环境。如果国家经济再平稳发展二十年,不仅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将创造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长达半个世纪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世界奇迹。未来五年很关键,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各项攻坚任务能否突破,小康社会建设能否实质进展,对国家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有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