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记者:我想问关于重金属的问题。近年来重金属问题频繁发生,面对这样高发的污染事件,请问环保部有哪些打算和计划?
吴晓青: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连续发生多起,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影响社会的稳定。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整治。
吴晓青:环保保护部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以打击金属违法企业为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2011年我们共检查企业1万多家,各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治理工作,近两年全国已经关闭了1000余家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企业。可以说我们国家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正在逐步推进,重金属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吴晓青:重金属污染也有自己的特点,重金属污染最大的问题就是长期积累形成,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也需要有一个艰苦的过程。下一步环保部将继续严格落实去年国务院已经出台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吴晓青:今年我们还将联合国家八个部委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继续对重金属污染排放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排查,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措施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甚至关闭企业。一旦发生重金属污染事件,将对涉及的地方政府采取区域限批、约谈、责任追究等严格措施,从根本上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多发态势。
中国日报记者:有一个问题请问吴部长,您怎么看待国外的驻华使馆对PM2.5进行监测和发布?今年以来环保部对PM2.5的治理有什么计划?
吴晓青:第一,从技术上看,空气质量的监测应符合有关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这涉及到监测点位的布设、监测人员的资质、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监测设备选型等多种因素,并采取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吴晓青:第二,一个城市每天的空气质量应该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由多个监测点位日均值、多项监测指标来对照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才具有代表性,这是包括国外的一些同行们都知道并遵循的原则。我国现在制定的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以及新的评价技术规范,与国际通行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一致的。因此,简单以PM2.5的日均值标准来评价小时的空气质量的做法,不符合国际通行的相关技术规范,不仅不能反映该地区真实的空气质量状况,更不能反映整个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吴晓青:第三,按照新发布的技术规定,北京市将实时发布每个监测点位的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六项污染物的浓度和空气质量的分值数,监测结果会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
吴晓青:还要说明的是,目前北京市布设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已经覆盖了外国驻华使馆区域,应该能够满足包括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公众了解北京空气质量的需求。
中国青年报记者:刚才吴部长提到2/3的城市会不达标,对不达标的城市会不会有强制的减排时间表?北京市近期公布了达标方案,您怎么评价他们的达标方案?我注意到里边提到要加强预警监督机制,以后五级以上的天气是不是会实行预警?会实行怎样的预警?
吴晓青:刚才说到有2/3的城市不能达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而是因为我们的标准加严、提高了。为了实现空气质量早日达标,目前环保部正在抓紧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我们正在组织编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从2011年—2015年,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PM2.5和臭氧等突出的区域大气污染问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实施多污染物等协同控制,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控制,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力求到2015年使一些重点区域城市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指标得到改善,PM2.5、臭氧等区域性的大气污染得到初步控制。另外一方面,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市达标的规划,采取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努力改善空气质量,降低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按期实现达标规划。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要求。
吴晓青:环保部积极参与了北京市大气污染与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下一步还会积极地配合北京市抓好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
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记者:我从资料中看到,环保保护工作有一个转变是从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向环境质量管理和风险防范转变,是不是有一个近期防治和风险防范结合的态势?近期防治我们会重点关注哪些行业?会有什么具体的举措?风险防范又会重点关注哪些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
吴晓青:污染防治始终是环境保护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十二五”期间,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做好污染治理这项工作,是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
吴晓青:我们在抓好污染治理的同时,要要特别关注多发环境事件的行业,比如重金属行业。重金属行业就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容易多发环境事件的行业。归纳起来可以说,污染减排是环境质量达标的基础,质量标准达标是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减少环境风险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行业涉及到重金属、石油化工等等行业。
新京报记者:现在监测设备定的是哪种?国内的厂家有没有能力生产这种设备?您刚才说我们国家要建1500个点位,总共投入是多少?现在有没有存在地方上人为造成的数据失真的情况,如果有的话接下来怎么在监管上进一步加强?另外一个问题,北京市制定的措施有哪些经验是值得在全国推广的,有哪些是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不太适用的?刚才说2/3的城市可能不达标,有没有一些模型,比如在现在全国大力治理的情况下多少年可以达标,最坏的情况需要多少年?
吴晓青:到去年底为止我们国家已经具备对PM2.5和臭氧监测条件的城市56个,有监测设备169台/套,同时具备PM2.5和臭氧监测条件的有50个城市。
吴晓青:PM2.5的监测方法刚才我已经介绍过,就是手工法和自动监测法,其中手工法是标准规定的基准方法,也就是说其他两种自动监测方法都要和它进行比对和校正。无论是手工法还是自动监测方法,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
吴晓青:我们做了初步测算,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近1500多个点位,前期需要的投入将超过20多亿元,每年新增的费用也将超过1个亿。
吴晓青:包括北京市在内的一些地方治理PM2.5,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我们都会及时地进行总结,向全国推广。比如近几年来我们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总结出来的很好的经验就是区域联防联控,这就是近几年在地方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确保奥运会空气质量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在全国都进行了推广。
吴晓青:今天非常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和记者,我们做了很好的交流和互动,感谢你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关心、关注、理解和支持,下一步在新标准的实施中还要请媒体记者们继续给予支持和关注。
吴晓青:向记者朋友们透露一个情况,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我们又启动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该标准的修订是继空气标准修订之后我们国家又一个大的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希望继续得到新闻媒体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