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尚”的悄然转型
现在,株洲的发展计划更加雄心勃勃:不仅要治污,还要“减碳”。这种低碳转型正在中国各地悄悄发生。一种新型的电动或“油—电”混合动力巴士已经驶上长沙、株洲街头,“长株潭”城市群计划3年内用这种汽车替换现有的4570辆汽油、柴油公交车和出租车。
长沙市能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雷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像液晶电视一样的远程监控系统。雷云把鼠标指向自己所在的长沙市政府办公大楼,屏幕上立即出现一幅表格,标明大楼内每个房间的当前温度值。
“通过这个公共建筑空调温度监控平台,可以监督大家真正执行政府关于‘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度’的规定。”雷云说。长沙现有公共建筑约400栋,如果严格执行空调温度标准,每年能节约2.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5.75万吨二氧化碳。
在广东省中山市的益达服装公司,一个有400多人的大型车间在闷热的天气感觉十分凉爽,功劳不是用电的中央空调,而是独特的水帘“空调”——车间一侧装有特制的纸质“窗帘”,循环使用的水从帘上流下,对面一侧的十几台大型抽风机启动后,车间里形成的“负压”状态让室外空气透过水帘,降温、隔尘后形成凉爽洁净的穿堂风。公司负责人王志辉说,此举比用空调节省90%的电力。
此外,太阳能加热设备、节能灯、节电器等在这里随处可见。今年6月,向美国、日本等国出口服装的益达公司入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举办的低碳制造认证计划,成为广东省四家低碳制造试点企业之一。
胡锦涛前不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说,中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
当天,一个燃烧农作物秸秆的生物质热电厂在长春投产发电。而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成片的巨型“风车阵”已经开始供电。
北京市民李春梅说,“低碳”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关于节能减排的宣传也多了起来,例如提倡多走路少开车、节约用电、废物利用。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例如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等。据国家能源局测算,如果将中国现有的白炽灯全部换成节能灯,一年就可节电600多亿度,相当于中部地区一个省的全年用电量。
从“烟囱崇拜”到“低碳时尚”,标志着中国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迈进。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说:“这种转型,既是中国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更是基于对未来如何应对能源、资源、环境挑战的考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以‘低碳’为特色的绿色经济可能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带动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与引领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明星 袁晔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