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1、东方网:我是东方网的记者,有两个问题。首先问一下法制办张主任,再生资源的回收管理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请问,即将实行的《管理办法》将怎样对接日益提升的环保工作要求?还有,刚刚听商务委顾主任介绍回收指导目录,请问具体内容是什么?将于何时正式发布。
张忠玉(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这次重点是放在再生资源的回收环节。实际上,再生资源的管理涉及各个方面,它包括生产、销售、使用、回收、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源头是生产,终端是处置。本次立法重点是围绕回收环节展开的制度设计。对处置利用,只做了一个指导性的规定,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对再生资源管理全过程进行立法的条件还不太成熟。再生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制度。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着力于再生资源回收理念的倡导和基础性制度的推行。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奢望于一部规章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次重在搭建回收体系的框架。《管理办法》规定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在推进再生资源回收方面应该履行的义务。希望通过这些单位的引导和示范,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将来进一步完善整个环节、整个系统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制度,包括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
顾嘉禾(市商务委副主任):指导目录是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指导目录首先要明确回收的种类。现在,基本设计回收的重点种类是8项,包括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橡胶等,增加了比较多的是废弃电子物,因为随着生产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人们家庭中的废旧电子物非常多,手机、手提电脑等都需要有一个出口。第二要明确回收的方式,回收的方式就是进小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商务楼、进超市。过去比较多是固定的回收网点,现在,要在这个基础上,主动提供一些回收点。方法和时间将通过联席会议进行协商。22个委办局参加联席会议,这个指导目录由市商务委牵头,然后在22个委办局当中要协商一致。时间初步考虑在明年的一季度。有了这个指导目录后,经营者运作起来就会非常方便。
2、解放日报:我是《解放日报》的记者,我想请问顾主任,您前面介绍了将来我们会进一步细化可再生资源的回收网点的布局规划。这些年公众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但现实生活中回收却仍有不便,可能网点布局规划上的不科学也带来了障碍,所以,您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今后上海在网点规划上会不会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会不会给公众一些比较能接受的激励机制?
顾嘉禾:过去有一个网络的建设体系,共分三级,在社区叫回收点,在街镇叫交投站,在区域叫分拣加工中心。现在,从网点来看,直接和居民有关的有3000多个网点。另外还有一些是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的,加起来也有近4000个点。但是,上海这么大,社区这么多,单位这么多,确实在生活中感到不便。特别是网点有时候要考虑盈利,有时候网点建起来,物业或开发商感觉不赚钱,就慢慢把这个建立的网点撤销了,给居民、给社会带来了种种不便。所以,一方面仍然要完善三级体系,另一方面,要在机关、学校、商场都设一些点。比如,前段时期和一些机关签约,设回收箱。这样可以在点的建设以及体系的建设上更加健全。另外也会采取一些财政资金的扶持,来解决社会的公益和盈利的问题。《管理办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快回收网络体系建设。谢谢。
3、青年报:谢谢发言人,我是《青年报》的记者。想问一下商务委的顾主任,发布中您提到会整合和规范回收人员,想具体了解下怎样规范和引导?另外,节能灯现在已进入集中报废期,会不会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顾嘉禾:流动人员现在有2000-3000人,应该说这个队伍在现实生活当中发挥了作用,特别在网点比较缺的情况下。但是流动人员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流动人员的培训问题、上门服务的规范和质量问题。所以,一方面要加快固定网点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把现有的流动人员资源整合、提高,考虑请行业协会进行一些培训,持证上岗,改进他们的服务和质量。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到很大的补充。
关于节能灯报废,这一块已经在做了,在回收中也会有意识加大回收的力度。谢谢。
4、新民晚报:谢谢发言人,我是《新闻晚报》的记者。补充刚才关于社区流动人员的提问,想请教下按照现在的管理办法,是不是以后所有的流动回收人员必须登记注册后才能从事再生资源的回收?另外,在回收人员中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于价值比较高、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可能比较愿意回收,但对一些比如说电池、碎玻璃之类、易污染的物质,或没有利益驱使的就不愿意回收,不知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政策?谢谢。
张忠玉:你提到的流动回收人员的问题,从立法的出发点是希望以后可以对他们全部进行登记,最起码知道他的来路。现在在新的小区门口流动回收人员比较固定。老城区的流动回收人员是不固定的,多是路过。所以,也在想办法和街道商量,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总体上要掌握这些人的去向,这样对今后的管理工作有帮助。
关于第二个问题,确实如此,流动人员收购废品是有挑选性的。现在,准备在一些超市、商店设立回收网点,今后就采取以旧换新、有奖回收等办法,逐步推进这项工作,这方面市商务委已经有所考虑。实际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同志都知道,当时买一瓶啤酒,都要用瓶子去换,现在从再生资源利用的角度,需要回收这一类东西,主要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垃圾处置压力,打造绿色产业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以正在考虑,也在逐步推广、推进,把这些东西纳入到回收网络。
5、天天新报:我是《天天新报》的记者,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稿件中提到的积分奖励和以旧换新的方式,之前有报道提到过,上海有一家低碳社区超市,可以刷低碳积分去消费,不知道是不是意味着这种模式将被复制。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之前提到的流动回收人员,想了解是不是除了有固定的回收网点外,还有规范的流动回收人员,这部分人员的比例大概占多少,有没有一个具体推进的时间表?谢谢。
顾嘉禾:关于积分的问题,现在正在推行,试行两张卡,一张是阿拉环保卡,一张是IC管理卡。阿拉环保卡的作用是如果市民主动回收投放,在卡里就会有一个积分,这个积分可以在指定的商场购物。实际上,就是用一种小的经济激励方式鼓励大家回收。
讲到流动人员,要发挥他们的作用。现在正和行业协会以及一些回收龙头企业一起探索,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刚才张主任也讲了,第一他们的身份信息要搞清楚、要登记好。第二要进行培训,培训以后可以单独从事回收,也可以加盟回收龙头企业进行回收,方法有很多种。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