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对于刚刚起步的海上风电来说,电价制定需要经过一系列项目的探索。据业内人士介绍,如东项目的审定电价主要对标上海临港项目,而第一批特许权项目电价过低,如同陆上风电初期的特许权招标电价一样,招致业内一片嘘声。《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称,特许权海上风电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低于6%,又加之融资成本变高,开发商面临亏本的风险。
对此,易跃春认为并不要大惊小怪。陆上风电从1993年起步,历经20年的发展,才基本把造价、资源情况探索清楚。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针对陆上风电的电价政策。
“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共完成40多万千瓦风电装机,2003年后又通过5期特许权招标,最终总结后形成标杆电价。回想当时第一批陆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大家积极性很高,中标电价偏低,业内担心之声并不亚于现在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后经不断总结完善陆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工作,加上开发企业的逐步认识和理性对待,为中国陆上风电电价的最终形成探索了一条很好的路。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只是探索中国海上风电开发模式及价格水平的一种方法和思路,其中标价格并非全国海上风电最终标杆价。海上风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源条件以及建设、施工、安装和运行成本进行摸索、总结,逐步研究制定合理的上网电价。”
据介绍,目前,潮间带风电项目每千瓦造价在1.5万元左右,近海每千瓦造价在1.8万-2万元。相较于陆上风电目前每千瓦7000-8000元的造价,高出一倍。同时,风机每千瓦高于陆上一千多元。
易跃春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对于陆上风电来说,年2500小时的发电量对应的是0.51元/千瓦时的电价,此电价对标的是9000元/千瓦的投资成本,内部收益率可以达到10%;如果海上风电投资成本按照1.5万元/千瓦的成本计算,相对于陆上投资增加了60%,电价相应地也提高60%的话,则在0.8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项政治意义更强的工程,为赶工期,在缺乏现场风能资源测量的情况下,上海东海大桥项目风能资源评估按照当时沿岸指标进行推测,与实际运转结果存在误差。项目可研阶段推测年发电小时数2600-2700小时,实际数字为2300小时,导致经济效益与预期有差距。
而在东海大桥项目开工建设之前,在一些场合,有专家提出,海上风电比陆上风电投资成本增加一倍,发电量增加50%,而实际实验的结果是,造价几乎增加了一倍,发电量仅增加了10%-20%。
“不同省份资源情况不同,电价应该区别对待。”一开发商人士提醒记者。以浙江为例,由于其遭遇破坏性台风的几率较高,对于风电机组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无疑增加了机组造价;叶片抗台风的要求,长度略短,使发电量降低;浙江海域淤泥较厚,基础造价也有所提高。
造成的结果是,人们印象中风能资源更好的省份如广东、福建、浙江,由于台风此种特殊情况,发电小时数可能并不高于其他省份,相反地,投资却增加。国家有关部门也注意到此种情况,据了解,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正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对海上风电电价进行测算,长江以南地区的海上风电电价可能会高于长江以北地区。
500万千瓦的现实
如此巨额投资以及高风险,技术、管理、电价体系尚需提升和完善,“十二五”期间海上风电能走多远?
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到2020年,累计并网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风电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电源。
对于2015年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的目标,一些业内人士对目标达成表示担忧。截至目前,除了上海东海大桥一期海上风电场项目(10.2万千瓦)、龙源如东潮间带示范项目(18.2万千瓦)两个大型项目外,海上风电机组零星地散布于各个沿海省份,多为制造商为实验风机性能而立,包括中海油渤海绥中单机1.5兆瓦机组、江苏响水3台共6.5兆瓦机组、山东潍坊6兆瓦机组、福建福清市三山镇5兆瓦机组,以及东海大桥西侧安装了单机容量3.6兆瓦和5兆瓦的试验机组各一台。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海上风电装机在30万千瓦左右,离500万千瓦还有470万千瓦的差距。
事实上,为了促进海上风电的发展,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2012年2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中英海上风电政策研讨会上表示,在2012年将“十二五”规划的500万千瓦海上风电目标落实到企业的具体项目,长期会考虑推出海上风电标杆电价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资。此外,开发商只要具备条件可以向国家能源局提出申请,能源局原则上会把前期工作先安排下去。
在易跃春看来,不必为目标是否完成担忧。除了特许权项目外,还有其他项目和示范项目蓄势待发,只要国家政策逐步明朗,前期工作逐步到位,就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潜力。
截至目前,在全国主要沿海省份,都有一些海上风电项目获取路条或者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比如,在上海,将有东海大桥项目二期、临港一二期共40万千瓦的项目储备;在河北,河北建投和国电电力共有50万千瓦项目;在广东,南方电网与粤电集团牵头负责的分别位于珠海和湛江两个项目,都已获得路条,总计40万千瓦;在福建,龙源电力拥有40万千瓦的项目储备,其中一期5万千瓦的项目已获得路条,此外,福建投资集团在莆田平海湾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也获得路条;在浙江,国电、中广核、三峡集团以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也有80万千瓦-100万千瓦的项目储备。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我国三个海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的山东省,因受江苏特许权项目价格的影响,开发商寄希望于国家电价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在山东,几大风电开发商如国电电力、大唐、华能、三峡、中海油均有海上风电项目,处于预可研阶段。“由于山东还没项目作为价格参照系,开发商对此保持谨慎。只要电价有新的信号,就能很快往下推进,因而,其可能一两年没动静,也有可能有大批项目上马。”上述业内人士称。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如果以上项目均能在“十二五”期间开工,500万千瓦的目标并不难实现,10多个项目就能达成规划目标。“500万千瓦目标只是释放中国发展海上风电的信号,更重要的是,通过500万千瓦项目的实践,中国海上风电开发管理体系得以逐步建立,制度、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同时,设备制造和施工安装能力不断加强,海上风电指导电价也将逐步形成,为中国“十三五”及以后海上风电健康快速发展打好基础。”易跃春总结道。
龙源海上试验样本
在施工复杂、维修成本高昂的海上风电领域,龙源电力在探索中前行,逐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11月23日,濒临黄海的如东县城已寒风刺骨。早晨7时许,记者搭乘一艘渔政船开始出海之旅,不断升高的海浪拍打着船的四周,船只在颠簸中航行了大约一个小时后,透过轻薄的雾气,隐隐约约地看到远处高达80米的巨型风机。
这是风机从戈壁滩、草原、荒漠走向大海的现实图景。在几乎国内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作为我国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将74台共182MW风机树立于这片如东县环港外滩上。
相较于陆上工程的快速,安装这些庞然大物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和摸索一台台海上风机安装经验一样,龙源电力希冀通过一个个风场试验摸索海上风电发展之路。“海上风电各式各样的试验都在做,风机质量及配置需要时间检验,我们要避免欧洲早期海上风电出现的一些问题。”此前,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谢长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