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整肃夺回定价权第一步
中国整肃行动或可让稀土成为一个全球产业,但面临的复杂现实却不容乐观,离获得话语权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朱菲娜 张李源清
中国实施的一系列稀土资源保护措施遭遇欧美等多国抗议之后,上周末,日本借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之机向中国提出要求,对此,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坚定的立场,称中国的稀土发展战略是追求自己合法权益。那么,作为稀土资源大国的中国,整肃行动只是夺回稀土定价权的第一步,但复杂的现实不容乐观,中国能否借此整合之机拿回定价权?
建立稀土战略迫在眉睫
“中国稀土储量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一,却没有取得稀土的定价权。”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他举出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中国稀土产量12.48万吨,供应全球95%以上的需求。除中国以外,俄罗斯稀土产量为2470吨、美国1700吨、印度50吨。
澳大利亚和巴西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掌握着国际铁矿业的价格话语权,而作为稀土资源大国,长期以来,我国为何就丧失了世界定价权?
长期以来,我国稀有金属在国际市场拥有绝对份额,但由于国内对稀土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且稀土产业长期存在无序开发、价格恶性竞争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导致直到目前我国稀土业都没有调控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丰富资源大多被贱卖。
“我国的稀土矿产分布在偏远地区较多,于是许多地方小企业就纷纷自行开发稀土资源,但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所以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被破坏。”一位国内稀土业专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谈到稀土价格低迷时,不禁这样叹息。
对此,包头华商稀土合金有限公司王经理深有感触,他对本报记者说,包头周边就有上百个选采选矿的“黑户”小企业,一家一个月能选采上百吨,加起来一年有三四万吨,致使资源大量流失。这些小企业成本低、生产不安全、排污不环保,还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
另外,由于中国将收紧稀土原料的出口,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通过其他途径从中国购买稀土。一些外资企业通过介入我国的稀土深加工环节,将稀土出口到国外,进而加工成自己需要的产品。
“据我所知,有一些外资企业在国内通过投资办厂,进行稀土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他们对稀土资源进行简单加工后就出口,变向地使我国稀土资源超出配额限制出口。”上述那位稀土业专业人士说。
中国稀土以占全球30%左右的储量,却承担全球95%的生产供应量,比例早已严重失衡,长期下去难以持续。如果再不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理,未来一旦成为稀土净进口国,花费的将不仅是成百倍的金钱,在战略上也很可能被西方国家所钳。
因此,在资源日益稀缺、国际贸易环境渐趋恶劣的今天,重新建立稀土战略储备、提升话语权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战略要务。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