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政策背景下,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增长速度远超出预期,但在体面的增速数字背后,尚处于成长期的新能源产业也沾染了产能过剩的阴影,但与传统火电装机淘汰落后产能的需求不同,新兴能源产业目前面临的过剩更多是由于“低门槛”导致的。
分析人士认为,多晶硅、风电设备这类与新能源相关产业被国务院列入产能过剩及重复建设之列,说明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相对过剩,目前国家出台行业指导政策、设立行业准入标准能够有效缓解行业中长期产能过剩问题。与此同时,行业门槛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的市场进入者,同时招投标等资源将向龙头企业集中。
产能过剩
归咎于“门槛低”
近期,由于多晶硅市价从500美元/公斤的高点暴跌至最近的65美元/公斤,大批多晶硅企业面临巨额投资亏损的问题。细究原因,在多晶硅价格高企时,不少投资者在暴利诱惑下,在不具备技术能力、市场支持、规模优势的情况下就进入多晶硅行业,在价格波动时,这些企业面对风险,生存空间自然被挤压,大面积折戟成为必然。
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等近50家公司的多晶硅生产线建设总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这些产能若全能兑现,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再看风电设备行业,第六期风电设备特许权招标价格显示,风电设备价格相比上一次招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低于此后的风电上网标杆价格,这从侧面反映了风电设备行业的竞争趋于激烈,风电设备产能也存在过剩的迹象。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无论在多晶硅行业还是风电设备行业,投资者进入的门槛很低,尽管各地的政策规定不同,但基本都没有明确的门槛要求,此外,由于新能源产业备受国家政策鼓励,各地政府的投资热情也从传统产业转向新能源产业,导致逐利者盲目进入,而进入者的资质也良莠不齐。
而门槛低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多晶硅、风电设备两大行业内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据了解,目前我国硅提纯、风机设备关键零部件的技术仍然依靠进口,这导致行业内企业表面上处于新能源产业链,实际还在重复传统能源技术含量低、耗能高的粗放型发展老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