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可能机制是:先自愿市场后强制市场,先商品市场后金融市场,先国内市场后国际市场”
今年8月份,两年以来中国的第八家环境交易所——贵阳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一面是发展碳交易概念当红,各地争相上马“环交所”;而另一面,一些专家却泼出冷水:我国“环交所”目前主要做的只是促成CDM项目以及环保技术资产等交易,而真正的碳市场无价也无市。
“无价无市”这个表述,正切中目前中国碳市场的要害。根本原因,乃是根据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绝对总量”的限排。
这样一个强制总量指标的缺少,使得整个链条都无法打通。没有限排总量,就无法将排放配额向各个组织发放,产生不了由于碳排放稀缺性而导致的配额自由买卖,碳资产价值就不能评估,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也由此无法建立。“而没有碳价格信号,一系列的市场交易,以及碳金融服务几乎什么都做不了。”业内人士曾表示。
而整个国际碳交易的大环境也充满变数,《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在2012年到期,新一轮减排目标达成之前,后事还扑朔迷离。
国内外政策、市场上的一系列障碍,使得中国碳市场至今还是有名无实。如何既保证本国经济发展质量,又借鉴国际经验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国内碳市场,尽快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发展路径?
两三年的尝试后,虽仍然未有真正市场意义上的成果,但挫折中,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正在逐渐清晰。
CDM的“2012”
回顾全球碳市场的崛起,直接受益于《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中共涉及了三种市场交易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权交易机制(ET)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这三种机制的本质都源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低成本减排路径的经济学原理。
这三种机制中,ET与JI都是在发达国家缔约方之间采用的减排机制,只有CDM把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纳入了机制实施主体,也就是和中国最相关的机制。
到目前为止,中国是申请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公开数据,在联合国CDM项目签发总量中,中国已经占到48%上下的份额,卖出的排放量总共1.88亿吨,流入国内的资金至少可达18亿美元。
光卖卖空气,就有大笔美元入账,看上去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然而,最大的赢家并非是中国,而是许多在中间倒买倒卖的国际投机机构。
实际上,只有今年8月份甘肃锦泰电力有限公司与摩科瑞能源贸易公司的金口坝项目,是中国第一例在北京环交所实现的场内交易,即由项目业主自己承担前期开发成本,等项目注册成功后再寻找买家的单边CDM项目。在此之前,很多收购中国CDM项目的中介机构,只需要支付较低的开发成本,等项目正式注册后再转手卖给下家,或者去二级市场加价出售,其中差价可达60%到100%不等。
“这就像是农民种了白菜,把最辛苦的事情做完后,被菜贩子低价收购后去城市的农产品[21.10 3.58%]交易市场贩卖。赚了高额利润的实际上是菜贩子而不是农民。”这个卖白菜的例子成了各界描述中国CDM市场最常用的比喻。
不过更严峻的事实是,看上去现在连白菜都越来越难卖了。EB(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要求愈趋严格、项目审定与核证时间愈趋漫长,已经让CDM市场急速降温。
而且,从性质上看,CDM并不必然通向碳交易市场。“实际上,CDM是基于直接投资的,本身不是碳交易,交易所是交易平台,不是直投的平台。”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表示。
同时,就全球碳市场结构来看,在2009年全球碳市场中,完全由发达国家参与的配额碳市场占全球碳市场的85%,而CDM一级市场的份额不足全球碳市场的2%,且其未来发展完全受制于配额碳市场的规则。
更重要的是,CDM的“2012”正在步步逼近。《京都议定书》作为唯一一个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有约束力的二氧化碳减排协议将在该年到期。而第二承诺期中减排目标以及交易机制是否会出现变数,目前都不得而知。
下一步是VER?
综合各方面政治、经济上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业内人士都表示,中国应该尽早跳出CDM。那么,CDM之后的下一个发展路径在哪里?
作为不承担绝对排放限制义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没有办法参考欧盟基于总量管制的配额制交易体系(EU-ETS)。那么因未签订《京都议定书》而同样没有强制减排总量的美国碳交易模式:自愿碳减排交易(VER),成为了中国碳市场下一步的可能性走向。
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期间的一个边会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官员公开表示,鼓励和支持CDM项目合作的同时,引导和规范自愿减排交易。而为促进自愿减排市场的《中国自愿减排市场管理办法》也将出台。
官方层面之外,一些国内的交易所针对VER的探索也已经有所展开。北京环交所推出了中国首个自愿减排碳标准——熊猫标准。同时,北京环交所将联手美国知名机构推出中国的新能源与VER指数,进而为中国VER定价。
而去年8月,北京环交所还做成了“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北京奥运期间绿色出行产生的8026万吨碳减排指标。该项交易,折合吨价为33元,总交易金额为30万元左右,捐赠给了当地的社会福利组织。
同时,天津、上海的交易所已经开始试运行自愿减排服务平台。上海环交所也制定了一个自愿碳减排标准,并将这一标准首次运用于世博场馆的核查。不过,上海环交所总经理林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各地的自愿碳减排标准还谈不上各自为政或者竞争。“现在都还是空白,我们都在作探索。”
那么,接下来的疑问是,没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前提下,如何推动自愿减排需求?英国碳交易咨询机构高级研究员亚里桑德罗·维特利曾向媒体解释,自愿减排的需求主要出自三种,第一种是出自企业社会责任;第二种是国家尚未要求设定总量,但购买者预期国家将在未来某个时刻要求强制减排,因此先期获得排放交易的经验;第三种是希望购买现在的自愿减排量,能够在将来的总量控制交易中获得合法抵消。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