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仿佛就在昨天,环保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似乎还是遥不可及的事,然而走过“十一五”,历经五个春夏秋冬,环保已走出了象牙塔,成为挂在百姓嘴边的热词,这其中微妙变化,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这5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为进一步总结“十一五”成就,更好地开展即将开始的“十二五”规划,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
国家打出节能减排组合拳提前一年实现五年大目标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最突出的是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对此,您如何评价?
周生贤:“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各省(区、市)都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将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地市和重点排污企业。国家打出节能减排政策“组合拳”,出台促进污染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等一系列政策,加强责任考核,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不变、要求不降、力度不减”,同时严控“两高一资”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扩张,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加强污染减排监管。经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2006-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规划的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早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早半年实现。
记者:百姓说,这几年,身边环境的变化是看得见的,您作为部长,您认为还有哪些变化?
周生贤: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细说起来,经过5年的建设,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71%,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与2005年相比,2009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4.6%,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下降29.2%,七大水系国控断面I-III类水质比例提高16.1个百分点;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的初步成果报告和重点专题验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6-2009年,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17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取得新进展,集中力量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编制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出台首个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联合发改委等八部门,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监管机制不断创新,构建统一规划、监测、监管、评估、协调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工作新机制,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得以建立。
农村环保示范工作全面启动以奖促治推动农村环境建设
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度加大环保建设,把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成为国务院重要部门,也促使我国环保工作亮点纷呈,对我们乡村农民来说,最突出的感受是,农村的环境建设开始破题了,对此,您如何看待?
周生贤: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先期在宁夏、四川成都、安徽绩溪等地启动试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宁夏等省市区分别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四川、福建加大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综合整治。河南等地探索了加强县以下环保机构建设,湖南长沙实行农村环保村民自治,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青海、西藏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牧区特色经济发展。
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以奖促治”重大决策,旨在通过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调动广大农民投身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之后3年全面启动“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达30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示范,带动地方投资135亿元,1300多万农民直接受益,许多村庄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一些项目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农村环境保护统筹规划能力日益提高,农村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实践证明,“以奖促治”是一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政策,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村环保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以奖促治”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局部地区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老百姓十分欢迎,也很期盼,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政策?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