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初只是鞋厂的学徒工。他,靠做鞋材赚到了第一桶金。他说,从做鞋材到生产拖鞋,其实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现在,他的拖鞋销往全世界40多个国家。
从鞋厂学徒工做起
1951年,丁义为出生在晋江四境,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幺。与当时大多数晋江普通家庭一样,丁义为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种田和下海是一家人维持生计的方式。
“那时候平均每个人只有二分半的地,一年水稻收成都不够一家人吃。家人只得出来打打短工。”丁义为说。17岁,初中毕业的他就和哥哥一起帮人拉板车运货,打起了短工。拉了一段时间的板车后,丁义为重回学校,念了两年高中。
19岁,念完高中的丁义为同样过着和17岁时一样的生活,种田、下海、拉板车,也当过油漆工。如今的他说起当油漆工的日子时,并没有露出对当时生活的无奈,反而很乐观,“当油漆工总比只种田的人懂得做细活,当初我们这里办企业就叫做细活。”他说。
丁义为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1979年。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晋江,他的叔叔办起了鞋厂,丁义为开始进入鞋厂当学徒。叔叔的鞋厂主要生产当时最时兴的高跟鞋,他从采购到业务,几乎做遍了鞋厂里的每个岗位。
在叔叔鞋厂工作的几年里,巨大的工作量和不同岗位所带来的挑战对于丁义为来说无疑是辛苦的。但是,他说,其实对辛苦他是无所谓的,能够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在叔叔的鞋厂工作的几年,为他今后成为鞋企老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自闯荡鞋材市场
1984年,对于丁义为来说是一个转机。这一年,叔叔的鞋厂因故拆开,丁义为也独立了出来。与其他股东不同的是,丁义为没有选择继续制造成品鞋,而是做起了鞋材。
当时,晋江有不少的制鞋厂,眼光独到的丁义为选择了它们的上游产品——鞋材,作为自己事业的发展方向。“当时做的是橡塑发泡,也就是EVA发泡,全部做的是鞋用材料。”他说。
回顾当初,第一次做生意的丁义为所拥有的设备真就是“小米加步枪”。他的工厂里只有一台炼胶机、一台硫化机。硫化机不是正规机器,而是到莆田买了一台榨油机改装成发泡机来用。炼胶机也不是新的,而是到邵武轮胎厂的朋友处,花了6000元挑了一台厂里退下来的机器,叫橡胶开链机。这两台机器组成了丁义为的鞋用材料厂。
虽然设备简陋,丁义为还是认真细心地经营着自己的企业。“不仅是做鞋,在整个办厂的过程中,细心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工厂就像石缝里的草一样,挣扎着成长。在成长当中,凡事不细心的话就可能造成疏忽,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当初经营企业都是靠我自己积累,资金是靠自己积累,经验更是靠自己积累,所以如果你细心认真对待的话,做事情的成功率会比较高。”他说。
第一年,鞋材厂的产值是50万元左右,只赚了5万元上下,但是丁义为已经非常高兴了。拿着5万元,丁义为马上去买了新的设备。他说:“肚子已经有保障了,企业能够赚到钱就扩展吧。而且,当时大多数厂家对我厂里的产品挺接受的。”
依靠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细心的经营,丁义为的鞋材厂发展很快,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丁义为的鞋材厂在闽南地区的鞋材行业内,特别是拖鞋材料,可以算得上是鼎鼎有名了。
变废为宝生产拖鞋
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丁义为也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时期。然而,不久丁义为就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外商对出口拖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直接导致闽南拖鞋企业对供应的鞋材要求提高。“人家是买家,我们是卖家,他们要求双双都是精品,对我们很不利。其实,次品当中也有一些相对比较好的产品,就是说它的缺点虽然较少,但也被厂家刷下来了。日积夜累,这些所谓的‘次品’越来越多,到最后成了厂里的一个大问题。”丁义为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