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当时还以局建制的陕西省环保局,多了一项硬任务——主要污染物减排。
还是在2006年,为推动污染减排,减排办的一个临时机构很快升格为一个独立的处室——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
“当时全省上下面临的压力很大,国家给省上的指标是2005年到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分别削减12%和10%,而二氧化硫排放量全国的削减指标是10%,所以我们当时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提起当初的情形,陕西省环保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副处长张金东记忆犹新。
环境损失没有办法补回来
张金东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新增量大幅增加;从发展趋势看,陕西省以资源转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还会持续;电力结构调整和绿色调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减排难度很大。
作为一个能源大省,充分发挥能源优势上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又不能不考虑环保这个头等大事。
2006年,国家减排目标下达后,陕西省政府分别与各市区政府及驻陕重点电力企业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并每半年对各市区政府进行一次专项考核。
张金东和他所在的处室,成了联结上下的焦点部门。
“陕北那些小焦化厂和关中渭河沿线的小造纸厂,成了我们重点关停的对象。至于那些大型的火电厂、煤焦化企业,我们强令要求上脱硫装置。总之就是生产可以,但污染物绝对不能超标排放。”张金东说。
关停就意味着损失。当时在陕北的一些地方,强令关停直接影响到了一些下游产业的继续生产。
在陕西省环保厅的强力要求下,各地方政府的认识也慢慢在转变。正如一位地方领导所说,经济上的损失,可以补回来,毁了田、断了水,生态恶化了可就补不回来了。
2007年是减排的拐点,经历了2006年污染物排放的不降反升之后,环保措施的力度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