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毫无疑问,应对气候变化已排在全球事务议程中最靠前的位置,这是大势所趋。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带来飞跃,坎昆会议取得一定成效,在我个人看来,没有退步就是进步,因为坎昆决议确认了双轨制的谈判进程。”今天,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在《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知识读本》首发式上表示。
在本次首发式上,刚参加坎昆气候大会回国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代表团顾问何建坤也如是评价:“坎昆大会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体现了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但谈判形势也日益错综复杂,矛盾多元化,今后谈判进程更加艰巨。”他一再强调,我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碳强度,将是我国中近期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和关键对策。
“今后谈判进程将更加艰巨”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提出气候系统的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九成以上)是人类活动所致。评估报告自发表以后,就受到“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质疑,尤其以哥本哈根会议前后IPCC陷入气候门等事件为甚。
“这些质疑都是枝节性的问题,不影响 IPCC报告的科学权威性和公信力。当前国际主流意见还是支持IPCC报告结论,《坎昆协议》也进一步重申IPCC报告中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及其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的结论。”(下转第三版)
何建坤说,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共识。
何建坤认为,总体来说,坎昆气候大会延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框架,保持了“双轨”谈判进程,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比如说,尽可能保证附件I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第二承诺期和第一承诺期的衔接,认识到IPCC提出的25%—40%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加强减排行动,同时推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推动发达国家之间减排的可比性。
当然,何建坤坦承谈判中也存在争议,如维持还是取消双轨制、发达国家是否应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承担减排义务等。“虽然谈判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的矛盾,但各自阵营的内部分歧也越来越大,如小岛国联盟要求把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增高幅度控制在1.5℃以内,而《哥本哈根协议》的共识是2℃。”
坎昆大会虽然维护了“双轨制”,但具体成果还要在南非德班达成共识。有专家表示,坎昆会议之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进一步落实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的支持等。届时,南非气候大会将考虑2050年全球长期减排目标和排放峰值问题。
“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空间将受到严重压缩。而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也将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点问题。”何建坤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