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界定为过剩行业,冠以“高污染、高能耗”之名,备受争议的多晶硅产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近来,国内对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产业如何发展等问题再起争议,目前我国国内多晶硅的供需矛盾还依然突出,表现有二:一是多晶硅缺口仍然很大;二是晶硅电池产能急剧增大。
2005年以后,国内外光伏市场迅猛发展,对多晶硅的需求迅速增长,在国外技术层层封锁的情况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国内企业毅然投资,开工建厂,通过自主研发、系统集成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方式,在短短的3~5年内基本掌握了高纯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技术,使我国多晶硅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产能分别达到1093吨、4685吨和20357吨,今年产能和产量分别有望超过8万吨和4万吨,但也仅能满足国内多晶硅市场需求的一半左右。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今年1-9月份总共进口多晶硅31503吨,平均每月的多晶硅进口量在3500吨以上。依此速度,预计我国今年的多晶硅进口量将在4万吨以上,市场缺口仍然较大。
我国多晶硅项目投产期约为2年,而在2009年下半年至今,多晶硅项目按国务院38号文要求,新建、扩建的多晶硅项目较少,预计在2011-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变化不大。
晶硅电池生产由于其技术成熟、技术门槛低、建设周期短,加之我国发达的制造业,易于形成规模经济。但是作为晶硅电池主要生产原材料的多晶硅,因其在生产初期投资大(1000吨需7亿)、建设周期长(2年)、技术门槛高,其发展速度较难跟上晶硅电池制造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我国将光伏产业列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晶硅电池的需求增大,而目前我国的多晶硅产业由于受“能耗高、排放大”的影响,与国家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理念相左,这一本质性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多晶硅依赖进口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目前太阳能电池产量急剧增加,据保守估计,今年我国的电池组件产能将在1200万千瓦以上。适逢今年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年,很多地区将光伏产业作为未来该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纷纷规划上马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预计电池产能在未来几年将呈爆发式增长,对多晶硅材料的需求也将急剧加大。
受制于“双高”
自去年国务院发布38号文《国务院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多晶硅产业界列为过剩行业以来,多晶硅产业的发展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中。而到了2010年,有关部门继续发力整顿多晶硅行业,国家发改委今年批准的多晶硅项目极少。四川发改委则自7月份起暂停多晶硅等6个行业的扩大产能项目。
多晶硅的高污染、高能耗无疑给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实际上,通过多位专家的测算,以现在多晶硅的市场价格和生产能耗推算,多晶硅生产的单位GDP能耗约为0.94吨标准煤/万元,低于2009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的平均水平(1.077吨标准煤/万元)。在多晶硅生产排放方面,我国多晶硅企业的副产物回收利用率都在90%以上,先进多晶硅企业的综合利用率甚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多晶硅生产是不存在“双高”问题的。另外,从多晶硅提纯到制造出太阳能电池组件这一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晶硅电池只需工作两年即可将该能耗回收,而电池的工作寿命在25年以上,即太阳能电池可实现23年以上的零排放发电。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