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电动车充电站之战拉开帷幕

发布时间:2010年4月23日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


        与国家电网的换电池模式不同,中海油决心更大。2009年它向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了50亿,用这笔投资在天津一个新厂建设了20条电池生产线,试图通过接入电池生产环节,组建联盟,统一电池的标准,保证自己在换电池模式上的绝对优势。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室主任单联文表示,中海油正考虑在全国建设电池更换站网络的可能性,电动汽车的司机可以在电池站中用空电池换一块充满电的电池。


        这同样是一条不平坦之路。早在2001年在苏州有一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推出换电池业务,那是专门设计的一种通用电动自行车电池箱,可以适应几种品牌。


        该能源公司的盈利模式为,电池的产权归电池公司,用户购车时不买电池,实行会员制,缴纳1000多元的押金,用户凭会员卡,核对编号确认无误后,用户在路上可以就近在换电站换取一个充满电的电池。除押金外,还须支付用电的费用,每月几十元。一开始,在苏州确实吸收了几千个用户。


        但是,公司开张伊始即遭遇入不敷出的尴尬。当时动力型镍氢电池的技术尚不成熟,单体电池一致性差,造成整组电池提前衰减,用户支付的用电租金承担不了电池运行损耗的费用,提高收费标准,用户又难以接受,企业经营处于亏损状态。


        接着,随着时间推移,电池容量必然会衰减。换电站承诺电池反复使用后最大会下降到原容量的60%。如果电池是用户自己买的,还会继续用下去,但是作为换电站必须重新处置,这也增加了电池企业的负担。尽管如此,用户对60%容量的电池还不满意,毕竟它比新电池跑的路程要短。而且,愿意参加换电站服务的用户,相当部分是在城市里跑业务的,一天可能换电不止一次,这更增加电池企业的负担。


        更糟糕的是,为了保证电池不被充坏,电池公司不允许用户自行充电。明明家里有电也不能充电,必须到换电站去换,失去了一般电动自行车自行充电的方便性。


        最终公司运作不到两年,与消费者的矛盾不断出现,加上用户数未达平衡点出现亏损,难以为继,最终由公司出资换成铅酸电池,矛盾才告结束,公司随之关闭。


        众所周知,统一电池标准是一个更系统的工程,这其中涉及到车厂、电池制造商、更换站经营者各方面的利益,而它们之间各怀心事。


        与中海油的策略针锋相对的就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2009年8月,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牵头下,一汽、上汽、东风等国内十家整车企业联合成立“电动汽车产业联盟”,签署《电动汽车发展共同行动纲要》,开展联合制定电动汽车标准的准备工作,据称这些厂家是支持直接充电的。


        毫无疑问,这些汽车公司非常关键,它们的车是支持直充还是换电池,最终决定充电站或者换电站的生意。根据记者采访,汽车公司对协会都是应付一下,他们都准备了充电和换电池两个方案,就像国家电网也有换电池的地方一样,大家在每个篮子里都放了鸡蛋。


        长安集团市场部的人士称,长安的确加入了电动汽车产业联盟,但并没有根据这个联盟作出更多的实际动作。在他们看来,这个联盟更多只是形式上的意义。


        上汽集团的一位中层称,只是听说过老总去开了个与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有关的会议,但对上汽参与该联盟的运作情况一无所知。该人士表示,该联盟的召集人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汽作为成员之一只是捧场参与一下。据其所知,上汽并没有专门的人负责与该联盟之间事务,还是按照原有的规划发展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上汽上述人士说,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究竟哪一种模式会成为主流业内有很多观点,上汽的做法是针对目前主流的发展方向来进行研发,这样不会错过发展机会。


        如此看来,在关于怎么给车充电这个大问题上,每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司都有自己的重点,但每一方又都做了两手准备,接下来就看谁冲得最快,最先获得市场和政府的认同了。既然大公司们都在观望,电动车的拥趸们也不要太着急吧。

4页 当前为第 4[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