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告诉我们,目前环交所的生意还非常冷清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熊焰
熊焰:交易额7000、8000万,完全是用我的话是没有经济学意义。
熊焰说,环交所成立两年以来,绝大部分的交易都是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真正的排放指标交易量很少,所有成交清洁发展机制减排量和自愿减排量加起来只有100万吨左右。而在欧洲气候交易所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碳交易平台上日交易量都超过上千万吨。
熊焰:应该说截至到今天为止,中国的碳交易,真正意义的碳交易,实际只能处于探索和预热阶段,没有真正大规模地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展开。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中国政府批准了264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有928个在联合国通过注册,项目数量占到全球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总数的40%,远远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在清洁发展机制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得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碳交易只占到全球碳交易很小的比重。
英国瑞碳公司首席运营官 张灵慧
张灵慧:准确地说中国只是清洁发展机制领域提供碳减排量的主要国家之一,因为京都议定书下规定了三种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只是其中的一种,那现在中国只能说是CER的提供方,在欧洲的交易系统当中,CER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估计大概只占到10%左右。
熊焰告诉我们,目前的碳交易之所以清淡,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目前没有强制规定减排义务,国内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没有必要购买碳指标。目前国内已经达成的碳交易,买主主要都来自其他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对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有严格控制,企业和机构对碳排放权都有着很大需求。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09年一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配额市场的二氧化碳交易总量就达到73亿吨,市值达1200多亿美元。
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主任曾少军告诉我们,国际碳交易是在京都预定书规定的机制下进行的。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即将在2012年结束,而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又未达成能够延续议定书的国际协议,接下来的碳交易市场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影响了目前的碳交易。
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主任 曾少军
曾少军:目前整个清洁发展机制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价格跟原来比要低多了,你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本身所能够获得清洁发展机制的这种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够盖住这个开发清洁发展机制本身的商务费用。
去年11月25日温总理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在2005年的水平上,再降低40%到45%。这也成为国内碳减排市场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世界银行碳融资分析师程茁认为,健全国内的碳减排交易市场则是当务之急。
世界银行碳融资分析师 程茁
程茁:一个完善的市场,看市场体系,应该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就是说技术基础、机构设置和政策指导,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曾少军告诉我们,碳交易市场中金融机构的参与非常重要。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期权期货等形式的碳金融体系,而目前我国的碳市场还鲜有金融机构的参与。
曾少军:有金融机构进来以后,我们形成很大的叫做碳池,我们把一些自愿减排量,我们把它金融机构把它运作起来,把它集中的购买到,然后来跟国外的这些买家进行谈判、驳议、交易,因为你大以后,你这个支付能力就增强了,只有这个大的金融机构参与,才能够把整个市场把它给烘托起来。
对于如何完善碳交易市场,刘强认为,目前急需要在政策指导,交易和金融等服务机构设置以及一系列技术基础方面,展开尝试性运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 刘强
刘强:我觉得最终碳交易的市场和发展,可能还真的是通过,必须要通过一些试点,来真正找到碳交易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地方,碳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然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国家现在也在做积极的准备。
半小时观察
尽管清洁发展机制的前途未卜,但它在这几年的实践,至少已经把碳交易概念成功引入到人们的观念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要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发展绿色经济,除了依靠科技进步和行政调控之外,引入市场机制,依靠市场力量,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务院刚刚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首次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关部门也表示,未来将选择部门、行业和省份开展碳交易试点。我们期待着能打造出一只只无形的市场之手,把中国经济引上低碳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