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并不“稀缺”?
说起稀土,人们习惯认为它储量稀缺,但实际上稀土并不“稀缺”。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将稀土定位为战略资源,因为当时发现少,稀土确实具有“稀缺性”。随着探矿工作深入,稀土已不是稀缺资源,比如白云鄂博稀土矿远景储量,已经够世界用1000年。
包头稀土研究院前院长马鹏起称,稀土在尖端、国防领域确实有相关应用,但用量却非常少。以此作为“要挟”其实在战略上制约不了外界。从产量上来说,稀土贵比黄金也言过其实:2010年全球稀土产量估计为15万吨,而黄金产量大约为2500吨。
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一旦中国限制出口,前独联体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开采将会重启。据媒体报道,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开始重新考虑国内稀土生产,而日本也在寻求与蒙古的合作。如果中国之外的70%储量被启用,中国的稀土将不再“昂贵”。
相反,由于环境污染、开采效率以及经济成本等诸多因素制约,稀土在中国之外很少获得开采。但是,别人不想开发,不值得开发,划不来开发的稀土,却被我们拿来当宝贝,误以为主宰了世界。
整顿国内市场 以出口换技术
我国已经在讨论实施《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的问题。根据这些规划,从2009年到2015年,中国稀土的生产规模将达到每年13万吨到15万吨,而熔炼和分离企业的产量将达到约12万吨到15万吨的水平。
此外,将对100家稀土分离企业进行重组,到2015年将该数量减至20家,从而提升稀土企业在市场中的潜力和竞争力。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式下发文件,明确全自治区范围内的稀土战略资源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营;与此同时,南方五省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15市共同签署《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商务部委托五矿商会召集各主要稀土企业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明年的稀土出口工作安排,稀土出口配额将可能进一步缩减。
据悉,已经制定完毕、即将公布的《稀土污染物排放标准》计划将污染物排放浓度门槛控制在50ppm以内。稀土行业专家、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估计,全国80%左右的稀土分离厂可能面临倒闭。
为了提高国内稀土提炼和应用技术,中国希望国外稀土应用企业到中国投资稀土深加工领域。在上个月末举行的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期间,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希望日本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加强高新技术合作。
出口管制漏洞
随着出口配额减少,倒卖出口配额的行为,已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原因在于,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计算公式,无论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要想满足稀土出口配额的申报条件,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近3年稀土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
有业内人士对媒体透露,每年的“出口数量”完全由商务部统一界定,这个参数几乎不变。这样,企业能从配额总数中获取的出口权重,主要就取决于“出口金额”,而出口金额的变化实际不是由出口产品价格的高低决定,而是取决于出口的稀土品种。而稀土共有17种元素,不是每一种元素都稀缺,所以不同元素间的价格差别极大。
如出口氧化铕、氧化镝,目前市场价达到了250万~300万元/吨,而出口氧化铈却只需要大约2.5万元/吨,相差足足100倍。那么,在国家已经圈定既定“出口数量”下,对于出口镝、铽、铕这类“昂贵的”稀有元素的企业,意味着其“出口金额”就会很大。按照计算公式,企业就将拥有更多优势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出口权重,即更多的出口配额。
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结果,就必然导致企业为使出口资质达标和争夺出口权重,而逐渐偏向出口昂贵的、国家稀有的稀土元素,而这也就会造成多余的元素‘出’不掉、稀缺的元素管不住的现象。这实际和国家要保护和限制‘稀有’稀土元素出口的出发点完全相悖。
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稀土产业论坛上,一家大型稀土企业的人士公开表示,17种稀土元素不能只用一个配额标准,而应该按照稀缺程度分成2个、3个、5个或更多的标准,就好比稀土的出口关税,出口镝、铽是25%的关税,出口镧、铈、镨、钕是15%的关税,通过税率的差别把元素的稀缺性体现出来。这样虽然复杂一些,但必定能更好地保证配额计算方式和实际保护意义相统一。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