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稀土之殇:污染自己换来“出口第一”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0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污染自己换来“出口第一”


  拥有丰富稀土资源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开采自己的稀土,而是大量进口来自中国的稀土。


  中国在开采稀土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占全国的97%稀土资源储量的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其稀土开采的利用率仅为10%。在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尾矿浆排入洼地,形成11平方公里的“矿湖”,堆放尾矿浆1.35亿吨其中含有约7万吨的放射性金属钍。


  据了解,钍和铀有着及其相似的特性,所以在包钢“稀土湖”正西2公里处,就有一处远近闻名的“癌症村”。


  稀土的得名,是因为其中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把这些微量元素提取出来,需要用大量化学药剂和水,用许多化学程序才行,废水包含了近百种化学药剂,其中还有放射性物质。


  在江西赣州龙南山区,至今还在采用食盐浸取、草酸沉淀的混合工艺提取稀土,但是这种方法对于植被破坏极大,产生的尾矿也就是废矿也很多,这种方式一度被喻为是“搬山运动”。


  据介绍,采用这种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就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的地表土层,产生2000立方米尾矿,并造成惊人的水土流失。


  冶炼技术薄弱定价权打折扣


  除无序开采熔炼和走私之外,技术落后也是中国缺乏定价权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出口到日本的稀土产品属于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在日本进行加工之后又以更高的价格再销往中国,表明中国处在整个价值链的低端。


  以氧化钕为例,出口的时候是20多万一吨,到日本提纯成金属钕再卖回中国,一公斤就要20多万,前后价差1000倍。


  江西赣州稀土协会秘书长赖兆添指出,要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仅靠控制资源和出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稀土核心技术专利、稀土应用市场、稀土产品标准。


  在中国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王国珍教授看来,95%供应量换来的定价权“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现在国外就是只要你卖给我就行,人家加工再卖给你,多卖两倍的价钱。”


  据海关人士介绍,生产稀土资源的利润远高于应用领域利润,利润的巨大差异,促使许多生产企业不再在应用方面下工夫,从事应用生产的企业也消退了创新动力,纷纷转向利润更高的资源和初级产品,搁置稀土高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严重阻碍本就处于应用技术低端的中国稀土行业发展。

4页 当前为第 3[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