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环境氛围,实现腾飞更需要政策支持和自身模式转变等多重跨越。
随着国家新兴产业规划刮起的春风,很多关注环保的业内外人士都惊呼,环保产业发展的春天到了。可在春天到来之时,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模式还需要更多台阶需要跨越。
能源经验催生服务新模式
现在的BOT方式是市场主流,但BOT也仅是尝试,在促进环保产业快速路上,还需要有一种更直接方式的服务机制推动,那就是环境合同服务。
记得一位做节能的朋友,去年从深圳杀进天津时,信心满满。支撑他高涨信心的就是从中央层面,政府开始大力强调节能减排,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考核,另外就是合同能源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市场机制得到中央政府层面的大力肯定和支持。在他认为,合同能源管理解决掉了一个业务困境,以前给客户谈节能,客户一没有节能动力,二对节能效果不信任,先掏钱实验节不节能的风险太大,三是采取后期节能分成存在政策盲区,需要分给节能公司的收益没有出处,容易被认定为节能公司和客户公司及决策者的黑幕交易。而如今节能是考核目标,有政绩压力和动力;另外,因为国家肯定了能源合同管理机制,就可以在前期免费为客户服务,后期参与节能效益分成。收益分成可以写进合同里,帐目问题可以解决。
事实上,他也的确获得了机会,在过后不久,天津市政府相关单位发布了全市范围内的节能行动,并以补贴形式促进公司和个人换领新式节能灯。
回转到水行业,这个在节能行业相对成熟的模式也正在成为水行业摸索发展的方向。
环境合同服务现身“十二五”规划
在一次中国水网组织的媒体发布会上,作为环保部牵头制定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起草建议人之一———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透露,该《规划》草稿,拟将在环保领域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概念,初步计划选定部分试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多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他认为,通过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未来环保企业将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
另根据《南方都市报》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的采访,环境服务的市场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说无限,“几乎任何一个工业环节、乃至住宅附近的环境,都可做环境服务。”目前我国从事环境治理工作的人员有几十万人,如果引入市场力量将部分事业单位的环境监管、治理职能释放出来,将催生监测、环评、影响评价、审计、设备等多个方面的环保市场。林伯强建议,我国应强制或鼓励国企来做合同环境服务,同时由政府提供担保,壮大民企服务商的融资能力,从而促进综合环境服务的发展。未来综合环境服务将成为环保企业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