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合同能源管理谋变

发布时间:2011年3月11日 来源:《能源》杂志

....

    “2011年,国内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增加一倍,也就是说,2011年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将大规模开启。”坐在会议桌的那头,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武不停地用两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圆,他试图向记者表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这块大到无法估算的节能市场,并且这其中不乏能源巨头。


    话出有因。


    作为第一批接触合同能源管理,并作为国内第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评估组负责人的曾武对这个市场可谓了如指掌。他是这样解释的,合同能源管理虽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引入中国,却一直苦于没有政策支持,直到近期一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公布。“第二批节能服务公司的申报审批工作正在进行,这批有三四百家,加上第一批通过审核备案的五百家左右,一共将达到近千家公司。”


    的确如此,2011年伊始,各能源巨头也纷纷传出成立节能事业部的消息。但是,也不得不让人深感诧异,沉寂了十年的合同能源管理,缘何突遭井喷?而这多出一倍的公司仅仅是由于这一份通知?


    “是商机。哥本哈根的承诺给节能市场注入了力量,市场有多大?这是无法估算的。举个例子,作为成熟技术之一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在改造了600条,一共是1000条,还有400条没有改造,改造一条一般需要资金3000万至5000万元。而这只是一个行业的一个技术,水泥不一定只是余热发电,可能还有新的技术出来,而且需要改造的又不仅仅是水泥,还有钢铁、电厂、化工、煤炭等,上面说的只是工业节能,还有建筑、市政。”郑大卫想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表述清楚,只能让记者自己去想象。作为浦发银行[13.24 -2.72%]投行业务部主管,郑大卫近期成了空中飞人,被各地邀请去洽谈绿色信贷业务。


    曾武的表述似乎更清晰:“形成1吨标煤的节能能力至少需要投资2000元,据预测,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技术节能潜力有6亿吨标准煤,要挖掘这些节能潜力,节能投资需求达12000亿元。当然不是所有的技术节能都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模式实现的。”


    如此看来,面对一个可能上万亿的市场,“国内节能服务公司将增加一倍”的论述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然而,紧跟而来会是什么?很可能是一场行业大洗牌。


    2011年会突围吗?


    近两年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合同能源管理,其实已运行十多年之久。


    引进之初的中国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过去节能工作基本上是计划主导。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计委设置节能计划局,负责国家重大节能措施专项资金的管理,后改组成立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这也正是中国节能集团的前身。


    “向市场经济转型后节能工作怎么办?”曾武说,要想真正理解合同能源管理,理解2011年市场大规模放开的含义,不得不回顾那段历史。


    应该说1998年是分割点。1998年之前,国家财政拿一部分资金,银行配套一部分,几家主要商业银行均设置节能专项贷款额度,但是节能贷款计划并不掌握在银行手里,而是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来主导,节能项目申请贷款必须有计划,银行才能放贷。转型时,当时的国家经委(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筹划和组织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目的是把国外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投资新机制引入中国,这个新机制就叫合同能源管理,英文为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曾武说,引入的目的是解决中国转型后节能工作怎么做。

3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