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过对原有《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的全面修改,国务院近日公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进一步细化了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制度,建立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对船舶污染物的排放和接收、有关作业活动的污染防治、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也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条例》将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建立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制度
应急处置和清除污染所发生的必要费用优先受偿
据统计,1998年~2008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生733起船舶污染事故,这些污染事故给我国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完善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制度成为我国海洋管理的必然选择。
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198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国家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条例》对船舶污染事故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规定。
《条例》明确了船舶污染事故的赔偿原则,即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
依据《条例》规定,船舶污染事故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关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规定执行。但是,船舶载运的散装持久性油类物质造成我国管辖海域污染的,赔偿限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执行。
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后,为了保障污染损害得到合理赔偿,同时也为了防止航运企业因船舶污染事故赔偿导致破产,需要建立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制度。
《条例》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我国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并兼顾我国小型油轮多、事故率高、赔付能力差等现状,以及1000总吨以上大型非油轮发生燃油污染事故后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的情况,规定除1000总吨以下载运非油类物质的船舶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航行的船舶,其所有人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
《条例》规定,船舶所有人投保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的财务担保的额度应当不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规定的油污赔偿限额。
《条例》还规定,发生船舶油污事故,国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应急处置、清除污染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应当在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中优先受偿。
细化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基金管委会由有关行政机关和主要货主组成
目前,我国进口原油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运输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的船舶发生污染事故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船舶油污事故,会给海洋环境造成重大损害,带来巨额赔偿,仅仅依靠船舶投保的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难以合理地进行赔偿。
为此,《条例》细化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制度,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接收海上运输的持久性油类物质货物的货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应当缴纳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由有关行政机关和主要货主组成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