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场讯)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金丽,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四处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向别人推荐自己。实际上,早在大三时,她就已经自食其力,当上了老板,在北京中关村、莱福士广场以及华贸购物中心等商城里租了一些“店铺”,销售自己设计的一些环保袋、零钱包或者T恤,如今每月收入已有2万。
对于一个还没毕业的设计系学生来说,这个收入可以称之为丰厚,她租的“店铺”,虽然大多位于北京的繁华地段,但每间月租不过几百元,店铺空间长宽高差不多都是50厘米——它们实际上只是一个个的盒子,而且全都寄宿在一个叫“疯果盒子”的特殊卖场。
可别小看了这些盒子,正是它们让金丽的作品有了市场销路,使她过上了自己喜欢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申请铺位的设计师也一直有增无减,伴随越来越多的人将想象力付诸实行,疯果盒子的月销售额也从最初的几十万,猛增至现在的几百万。自2007年9月第一家疯果盒子店开业以来,现在的7个盒子店个个都成了京城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挑选礼品、欣赏创意的好去处。
创意变商品
对于创建这些盒子的“总盒主”(疯果网总经理)王三石来说,疯果盒子的迅速走红让他也感到惊讶不已。同样身为一个爱好设计的艺术家,学油画出身的王三石坦言,当初做疯果盒子只是为实现一个简单的想法——搭建一个销售平台,把创意变成商品。
王三石在2004年曾运作了一个名为“帮你邮”的网站,网罗了一些设计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贺卡在线邮寄服务,这个网站后来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贺卡平台,每天都有2000张原创贺卡的销售业绩。看到原创贺卡很受欢迎,王三石后来索性把“帮你邮”延伸为“疯果网”,把创意的对象从贺卡扩增至各类产品。
“疯果网”的核心是减轻设计达人们的成本,例如,设计师提供了一张创意图片,然后他可以选择图片的载体,像杯子、T恤......疯果网再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将图片合成,买家通过网站上的合成图片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而当有买家确定购买产品后,真正的产品才会生产出来。
但“手工制作的非标准化商品”通过网络销售的效率并不高,因为消费者很难通过网络来了解它的真实质量,也不便于了解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因而,尽管后来“疯果网”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基本都是赔本赚吆喝,变成了一个类似于论坛的设计圈交流网站。
于是,王三石在运营“疯果网”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将网站资源和设计师的创意变现为商品。于是有了2007年2月的第一场创意集市。让王三石没有想到的是,各种原创的布偶、饰品、衣服等一露面就受到了大批年轻人的喜爱。尽管只有26个摊位,但两天的销售就超过了50万元,很多设计师的产品都销售一空,一位木雕高手在集市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竟然是“不卖”。后来,创意集市便开始每两个月举办一期,效果也都相当不错。
现任疯果盒子中关村店店长的马彦,在当时还是市集活动的一个工作人员,在她看来,中国新一代的80后、90后都有彰显个性、追求独特的需求,市集上的原创小玩意,很讨他们的喜欢,因为市场上买不到。而很多设计师在看到活动的火爆之后,也希望将这个活动固定下来。也正是在举办市集活动中,王三石发现,要想把新潮的创意与商业对接,最便捷的路径还是老传统——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
他最初想到的这个“固定”场所是租一个店面,让每个设计师的产品都有一个展示空间。这个空间是什么呢?既然做的是创意生意,那么展示形式也不能流俗。于是,抽屉、皮箱、汽油桶、电器壳等创意一一闪现,但又被一一否定。
最后,“盒子”的形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一是“盒子”板材成本低,二是“盒子”就像魔方,可以堆叠出各种效果,既有错落感又有规律性,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为此,王三石还专门邀请了设计圈的名人来打造这些盒子。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把疯果设计成一个特别NB,具强烈视觉张力,同时又跟所售物品气质相符的商店。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