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被人们称之为“城市的生命线”。当建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住所平地而起,超高层大楼鳞次栉比耸立在现代城市里的时候,如何将水送到同样的高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自来水”来之不易,也绝非自来。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的建筑供水事业走过了一条从沿承旧路、不断摸索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中国人在解决水与高度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开辟了安全供水的新时代。
轱辘摇转,井绳结缠。自掘土挖坑打出第一眼水井开始,解决“水与高度”的问题,便成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也许你并没有太注意,水塔供水方式的产生,就如同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从“辘轳井”汲水到“自来水”的跨越已经成为人类生活进步的重要标志。时至今日,我国不少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解决自来水的问题,还在致力于推动健康卫生的“自来水工程”。
水塔供水——要盖楼必建塔的岁月
在北京东直门立交桥的东北角,一个名叫清水苑的居民区里,耸立着两座典型的建筑。一座是体态雍容的绿顶圆亭,这就是北京第一个自来水厂——“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旧址标志;另一座是由原“京师自来水公司”蒸汽车间改造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在这里记录着北京供水事业的全部历史。
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都自打土井,用“辘轳”取用浅层地下水。据史料记载,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开工兴建,并最终于1910年3月正式落成供水。直到1949年,北京城区还仅有这一座水厂。
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成立,可谓中国自来水事业发展史上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来水不仅方便了千家万户的饮水,更重要的是改善了人们的饮水卫生状况,大江南北许多因水源污染而引发的传染病得以遏制。
北京第一座水塔是与京师自来水公司同时建立的,1910年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建造,直到1957年才被拆除。在东直门水塔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里,“水塔”成为中国当时“大城市”的标志。
“我的中学曾是日军占领时期日本纺织厂的一座三层宿舍楼,旁边就是一座红砖水塔。”每当回忆起年少求学的时光,青岛市科技局都兴恩处长的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座斑驳渍旧的水塔。
与都兴恩的记忆相仿,在许多老人的眼中,水塔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随便翻看几十年前的老照片,无处不是排排砖楼必配一水塔的图景,张张记录着那段要盖楼必盖塔的岁月。
所谓水塔供水就是先用水泵把经过消毒的干净水抽到水塔顶部箱体内,再依据水塔自身高度产生的落差,自然形成水的压力,经过城市供水管线流到千家万户。
这种方式的自来水在地面建筑多为平房和低层楼房的时期无疑是完全可以满足的。解放初期我国大多数城市大都是采取水塔供水的方式。但是随着城市楼房的不断升高,供水压力的不足暴露无疑。面对越来越多的高层楼房拔地而起,如何将自来水输送到高层楼房的顶层成为高层建筑供水技术的新命题。
1958年,以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华侨大厦等“十大建筑”的陆续竣工为标志,中国高层建筑的“楼顶水箱供水”技术开启了新的时代。
密封罐供水——见证中国创造
陈忠潮是中国建筑设计院的第一代老专家,北京饭店的供水设计任务落在了他的身上。当时的北京饭店是名副其实的京城“超高层”建筑。很显然,东直门水塔不能满足顶层的供水需要。如果在旁边再建一座水塔,那么既要增加建筑成本预算,又要延误工期,整体上来看还不美观。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参照前苏联的经验,陈忠潮采取楼顶建大水箱、楼下设加压水泵的方式,将水先抽到楼顶水箱,成功解决了北京饭店的供水需求。随后,这一技术相继在“十大建筑”上使用推广,直到今天,还有不少的城市旧楼房仍在使用这一供水方式。
然而,如同“水塔供水”的技术局限性一样,楼顶“水箱供水”方式的不足很快暴露无遗。
“头重脚轻”的建筑供水不仅给防震施工、节约成本等提出了难题,而且在用水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由于顶层水压不足,底层水压太强,造成顶层房间“涓涓细流”而底层房间“喷涌而出”。
随着文革的到来,我国供水事业从此陷入了十多年的停滞。
直到广州东方宾馆的建设完工,采用“减压阀”减压技术,实施分层减压供水,以其为代表才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水箱供水”的另一个问题——水质卫生也一直困扰着人们。由于水箱长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风沙降雨,垃圾鸟尸无所不有。甚至夏天有人竟然把它当成澡堂子在里面洗澡。因此,高楼供水呼唤着新的技术出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高层建筑供水事业又一次迎来了科技的春天,密封罐供水技术开始普及。
所谓密封罐供水,就是将原来建在楼顶的大水箱密封成一个大水罐放在楼房的底下,并在其旁边建一个大蓄水池。然后先从城市自来水管网干线中抽水把蓄水池装满,再用水泵注入到密封罐里,同时往密封罐里加气压。根据不同的楼房高度设置不同的压力,实现对楼房的自来水供应。
据建筑给排水标准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姜文源回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洗印厂就开始自行设计密封罐气压供水。但由于当时仅仅是自产自用,尚未形成商品化生产。直到1982年,北京建筑设计院的肖正辉在北京劲松小区推广密封罐气压供水时,采取与厂家合作、统一标准供货的方式,才真正开始了普及化、商品化的进程。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