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贸易和环保分析人士6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关于中国限制九种原材料出口违规的裁定,将对中国控制温室气体以及其他污染物排放的行动造成干扰。
世界贸易组织5日向其成员散发了裁定报告。中国商务部同日发表的声明对此“表示遗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说,这个裁定不仅对中国原材料出口政策构成巨大挑战,更会干扰中国温室气体以及其他重要污染物的减排努力,并进而影响到全球的环境变化。
2009年6月23日,美国、欧盟正式在WTO框架内提出贸易争端请求,称中国对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共九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配额、出口关税和其他价、量控制,违反了入世承诺,造成世界其他国家在钢材、铝材及其他化学制品的生产和出口中处于劣势地位。墨西哥随后也以类似理由提出贸易争端请求。
中国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6日对此指出,中国政府近年来对部分资源类产品,特别是对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性产品加强了管理措施,是“出于保护环境和可用尽自然资源的需要”。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WTO的该项裁定与WTO规则严重不符,它无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纯贸易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失偏颇。
该项裁定与《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相矛盾,前者明确要求世界各国采取有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后者也规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应该采取减排行动。
该项裁定与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实际也是不相符合的。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迅猛增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材料已经超出环境可以容纳的限度。
“中国非常有必要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原材料出口。”潘家华说。
长期以来,中国对多种高污染、高能耗原材料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甚至未进行科学严谨的环境评价,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当地自然景观、地表植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黄磷等原材料不是常规的污染物,而是重金属,有毒、残留,严重污染环境,导致空气混浊、破坏地下水系,将贻害百年。另外,中国采矿工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劳动保护,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由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中国发誓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