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举行的“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发展潜力研讨会”上,专家们表示,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日趋成熟,相关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并长期封存于1000米至3000米深的地层中,可分为咸水层封存、枯竭油田和气田封存。
参加“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发展潜力研讨会”的专家们表示,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日趋成熟,相关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其中包括了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亚洲最大的封存项目,以及中石化、中石油、华能集团等在各地的一些此类项目。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春介绍,对于二氧化碳,一类是利用,包括电焊、碳酸饮料和蔬菜大棚等,但用量很少。因此,要想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封存是主要的方式。
李小春说,根据国际公约,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出台强制性的量化指标,预计2025年前后将产生碳交易市场,实现商业化。目前,这一领域还是在技术开发阶段。
与会专家们表示,中国发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有巨大潜力,一方面地质碳封存容量巨大,估计理论封存容量可达万亿吨;同时,排放地和适宜封存地很匹配,都集中在盆地,分析现实每年可封存20亿吨;另外,封存所需的相关技术已经存在于油气开采工业中,具备了开展全流程工程示范的技术水平,与其他国家在技术上没有差距。
与会专家也指出了中国开展此项技术的问题和困难。他们表示,国内普遍对地质封存认识不足,由于目前尚未有明确政策需推广此技术,或者不减排就交税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对此没有太多兴趣,存在短视行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