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培训”,这个常被我们挂在嘴上的管理解决方案,长久以来,有被过度神话或过度使用当做“管理万灵丹”的趋势。
全球企业每年针对培训的支出十分庞大,培训费用与销售费用的支出,已经俨然成为管理费用中最不能被忽略、最不得不重视、也最急迫需要被检讨成效的项目。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是,企业进行培训的实际效果,也有力有未逮的时候,企业不可以动辄将发生的管理问题,一股脑儿的留给培训去解决。
企业该如何重新清楚定位培训呢?培训在管理上有哪些似是而非、模糊不清以及误用?
首先,让教育的归教育、培训的归培训。我们不能把教育和培训混为一谈。所谓教育者,是人格特质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它是一个极为漫长的成长蜕变阶段,它是国家教育、民族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宗教教育与同侪教育等等的一个综合体。教育是累积多年的一套行为塑造过程,极为深远、极为绵长。从教育的影响产出端来看,更能洞悉它的影响力究竟在哪。教育的影响,在人格特质、价值观、态度与情操等较为隐性的职能条件。如果按照职能管理(competencymanagement)的架构将人的职能划分为ASK三者(attitude态度、skill技能、knowledge知识),教育所及乃在于态度,最多是影响到未来对于学习技能或知识时的一种态度或习惯。而企业对于个人的培训,则没有这么长投资与等待收割的时间,事事须追求成本效益,追求投资收益,追求即学即用、解决问题,是在解决较为显性的职能条件技能与知识。想要穷尽职场数年的时间,去“教育教化”一个人,是无止境的沉重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企业即使逐年编列再多的预算,也难以持续。企业倘要解决态度的问题,只能在晋用新人时多做缜密的筛选(直接接手好态度的员工),一旦报到上班,只能用纪律、规定、奖惩与激励制度去影响态度(也无法改变态度),而不是用培训的手段来处理。过去有一家企业,因为组织士气低落,请我去给他们上一堂提升士气的课。我要求他们做两件事而不是上课:①检讨工作内容、修改考核激励制度;②举办一次竞赛活动或组织员工旅游一次。结果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