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海宁打工的李明决定提前回老家,他所在的电池组件厂已经两个月没有开工了,尽管厂里组织培训还提供一部分保底工资。不仅仅是李明所在的电池组件厂,国内不少光伏中小企业面临着停产或者半停产的状况。
由于欧债危机的日益深化,使得两头在外的国内光伏企业深切地感受到了寒意。业内惊呼,行业洗牌时期已经到来。据本报调查,在中小企业被迫停产或者半停产后,不少企业开始抱团出击,而大型企业仍然稳步扩张,奠定江湖地位。
中小企业生死劫
订单!仍然是订单!李明向记者介绍,工厂里没有开工是因为没有订单。据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称,这股寒流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刮了起来。
沈福鑫表示,我国光伏企业90%的市场份额都在国外,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依赖于国际市场的国内光伏企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危机。上海超日副总经理张剑表示,作为电池组件商,成本下降,但是电池片组件的价格也在下降。
“尽管大企业没有停产,但随着价格的一路下滑,企业承压加大。”沈福鑫对记者表示。受欧洲市场萎靡及国内市场启动乏力的影响,国内光伏市场全产业链产品价格一路下滑。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国内多晶硅现货主流报价为35万元/吨,比年初70万元/吨的报价低出一半;而光伏电池组件价格也在过去三个月内下降30%。
这股寒潮让近两年新加入的光伏企业有些措手不及。
浙江义乌市浪莎四期工业园区内,浪莎集团专门划拨做光伏生产的三个厂房仍然空置,而依照早前规划,现今其设备应已经安装完毕。
“今年的产能相当于2008年的两倍。”沈福鑫仍然认为,订单不理想才是此轮价格下跌的真正原因,尽管产能有这些么多,但并未真正释放出来。今年上半年也仅仅有部分生产线开始释放产能。
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寒风刮起之时,当时的光伏企业便领略了寒意,但是随着多晶硅价格的复苏,尽管工信部三令五申光伏产业多晶硅产能过剩,但各地仍纷纷上马生产线。而就浙江地区而言,2011年已经拥有200来家光伏企业,相当于2008年企业数的两倍。
“市场报价已低于成本价”
在一些订单不理想的中小企业停产或者半停产的同时,一些大型光伏企业同样受到此轮光伏寒流的影响,在美国上市的尚德、晶澳、中电光伏、赛维LDK等光伏企业,二季度业务均出现亏损。
尽管英利绿色能源是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少见的二季报显示盈利的企业,但在接受采访时,英利一位负责人仍然表示,在三季度,英利将因汇率的拖累使业绩受到影响。
在谈到此轮价格下跌使企业受到影响时,上述负责人举例说明,去年供应国内的金太阳工程,电池组件优惠价格尚为10.05元/瓦,但是今年的价格已经降到了8元/瓦左右。“今年的电池组件价格比去年的优惠价还要低20%左右。也就是说,在成本下跌的同时,成品价格同样下降。”
上海超日副总经理表示,尽管各个厂家的价格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市场报价已经低于一些企业的成本价,这是不少小企业不得不停产的原因。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