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土壤环境修复院士专家行”活动。到达广西后,专家感觉这里土壤污染问题的确很严重。
考察地之一的河池市环江县,2001年6月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上游3家选矿企业的尾矿库被冲垮,导致尾矿和30家选矿企业历年的废矿渣随洪水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尾矿及废矿渣沉积于被淹没的两岸耕地上,造成近万亩农田污染绝收。
广西喀斯特地貌占其总面积的37.8%,农作物产量不高。不少地方粮食不能自给,即使小块土地,农民也很珍惜。因此,一旦发生土壤污染,对这里农民的生活影响非常大。
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研究员应环江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赴污染现场考察农田污染状况,并带领团队进行土壤修复试验工作。2007年,在国家“863”课题的支持下,又进一步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矿业研究总院、云南环科院等单位开展成套技术研究。通过3年的修复,土壤中砷、铅、锌和镉等重金属活性和环境危害大幅度降低,原来寸草不生的污染农田恢复了生产能力,可以种植甘蔗、桑树、苎麻等经济作物。
但目前的修复工作仍是示范性的,开展更大规模的修复治理尚需配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在国家层面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污染土壤不仅是单纯的环境要素,也涉及食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广西来说,在一些地方还会影响到老百姓的脱贫。
“污染土壤修复,功在当代,利及千秋,非常重要。此次专家行活动是很好的启动与宣传。”广西人事厅副厅长何利顺表示。
“土壤污染问题必须想办法尽快予以解决。”广西环保局副局长钟兵表示,与水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更为巨大,修复时间长,投入大,往往很难彻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目前,值得欣慰的是,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方面工作,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此次就土壤污染修复及阶段性成果进行这样的专家、官员的专题调研和讨论,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土壤修复综合研发和技术示范平台,对其他地方的污染治理是很好的借鉴。”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土壤处处长张山岭表示。
在国家层面,最近几年土壤污染问题已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特别是从2006年起,国务院批准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攻关专项,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后期总结阶段。
2008年1月8日,环保部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2008年6月,环保部特别出台《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从2006年开始,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中,除了能力建设、水、大气方向的治理,在涉及新农村方面,就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项目和土壤污染防治示范项目,从2006年至2008年,对这一专项投入约为4000万元。“虽然资金有限,但毕竟开了头。”张山岭说。
从去年底至明年,环保部一直在筹划“十二五”的环保工作。张山岭介绍,其中已经确定有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下一步,除了就此问题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外,也需要与各省一起,共同努力把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做好。
“从国家目前的管理方向来看,地方要争取项目支持,如果没有规划就比较困难。”张山岭提醒,“对中西部,中央支持多,但也不是全部投入,地方和企业要合理承担一部分配套资金。”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