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在9月份发布的《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气候变化》中称,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时更为脆弱,将承受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的75%~80%。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依赖性强,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的压力不断增大,并增大了农业管理的复杂性。
事实上,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生产,有许多现象是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作为重要粮食基地的江汉平原已经是水稻花期高温危害的重灾区。2003年,湖北省武汉市约27万公顷水稻受高温危害,占水稻总面积近50%,空粒率平均约40%,严重的达90%,损失惨重。早在1994年,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遭受高温危害,致使受灾水稻空粒率严重的达50%以上,当年从四川引进的杂交稻新组合Ⅱ优63多数田块几乎绝收。
来自中国农科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初步估算,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吨粮食生产水平下降14%~23%。
"但实际上,依靠调整种植结构很难弥补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程存旺表示。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有机农业与农村循环经济首席专家席运官补充道,气候变暖可使西部干旱地区的降雨面积比以前更大,但是这种变化是否有利粮食生产还难以断定。
"同时还应考虑到的因素是,气候变暖为病虫害的扩散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使病虫存活的范围更广,活跃时间也更长。"程存旺指出。
此外,气候变化还加速土壤退化、侵蚀和盐渍化的发展,削弱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农药、化肥施用量和灌溉用水量增大、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费用增加,提高了农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
目前,世界粮食减产和粮食储备连续下降,以及生物燃料的异军突起,导致全球粮价飞涨,而气候变化可能使这种局面进一步恶化。发改委能源所报告预计,在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粮食供给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现缺口。
"根据古巴、泰国等国经验,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唯一道路。"程存旺指出。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绿色和平组织针对主要几个由农业引起的间接排放源,如粮食的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存储、加工和销售粮食所盖的房子,处理农业和食品行业所产生的废弃物等进行了估算,若折合成二氧化碳的话,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的17%~32%。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于9月联合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称,生态的农业系统能够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发展农村沼气可以减少有机肥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在2010~2050年,沼气替代生物质能和煤炭可使二氧化碳年排放减少307.77吨到4592.80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减少13.11万~98.87万吨。
另一方面,退耕还林还草、减免耕、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的生态农业方式,能极大地增加我国的碳储量,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