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快速发展,橡胶加工企业废水处理难题日益凸显。在行业治污基础薄弱、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相对缺乏且效率不稳定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企业纷纷寻求破解之道。
前不久,云南省环保厅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环保部门紧密合作,研究出效果良好的厌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废水处理技术,并在全省天然橡胶行业推广。目前,这项技术已被企业陆续采用。治污效果怎么样?记者进行了采访。
废水处理始终是行业难点
企业数量大、布局分散、超负荷生产、设备不配套
作为生产四大工业基础原料之一的天然橡胶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制胶废水处理问题始终是行业难点,也是行业研究热点,因为制胶废水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天然橡胶制胶过程会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耗尽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虾灭迹、水体恶臭。特别是废水中高含量的氮成分,不但对人体有害,还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云南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制胶废水处理问题,曾经采取过多种措施治污,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与行业治污基础薄弱有着直接关系。
西双版纳州从1947年就开始发展天然橡胶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海南的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行业分为国营农垦系统和地方民营橡胶两部分,地方民营胶厂在资金投入、管理方式、规划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规模较小的制胶厂选址随意性强。截至1999年底,全州共建有大小不等、类型不一的橡胶加工厂208个。数量大、布局分散,加大了管理难度。
为加强全州民营制胶企业废水污染防治工作,1999年,西双版纳州政府开始对全州规划布局不合理、规模小、无污染治理设施和治污能力的民营制胶厂进行清理整顿,最后仅剩下96家橡胶加工企业。但橡胶加工企业超负荷生产现象普遍存在,橡胶加工废水处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此,2010年8月,西双版纳州环保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橡胶加工企业加强污染治理,环保部门对不能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挂牌督办。
制胶废水为何难治?能不能治?
选择正确的治污工艺非常关键
制胶废水来自生产全过程,包括鲜胶乳凝块和压皱时排出的乳清、锤磨造粒的喷淋水、胶厂清洁冲洗水等。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橡胶烃、蛋白质、糖类、有机酸、无机盐等。乳标胶(5号、10号胶)加工废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一般在4000mg/L~8000mg/L以上,凝标胶(15号、20号胶)加工废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也在1000mg/L~3000mg/L以上。由于橡胶加工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废水可生化性较好,适合采用生化处理工艺。
因此,西双版纳州采用不同的生化处理法治理制胶废水,最常用的工艺有3种,即自然氧化塘工艺、厌氧塘+兼性塘+一体化氧化沟工艺、厌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据了解,自然氧化塘工艺较为传统,运用得最早,也最普遍,目前仍有80%左右的企业使用。这项工艺投资较少,采用机械设备少,运行管理简便,不需要对污泥进行处理;但其占地面积大,废水处理停留时间长,抗冲击负荷能力弱,处理效果和系统稳定性较差。厌氧塘+兼性塘+一体化氧化沟工艺在稳定塘后增加了一体化氧化沟处理,以提高废水处理的稳定性。虽然稳定性好、运行管理方便,但这项工艺对污泥控制有较严格的要求,控制不当易出现污泥膨胀、泡沫、上浮、沉积等现象。厌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稳定塘后增加生物膜法,进一步处理废水。这项工艺系统同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简便的运行管理,且设备故障率低,即使生物膜自行脱落也不会造成堵塞。
这3种工艺各具特点,但企业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往往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艺,所以治污效果不理想。
相关专家认为,选择正确的治污工艺对企业来说非常关键。传统的自然氧化塘工艺虽然使用广泛,但不能稳定达标,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西双版纳州要实现制胶废水处理后,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两项指标同时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的难度很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