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在青岛冰箱总厂一个仓库里,当张瑞敏抡起铁锤,砸向质量不合格冰箱的那一瞬间,他肯定没有想到,二十四年后,他手中的铁锤,会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2009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外宣布,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时用过的铁锤,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博物馆的相关人员表示,这把砸毁不合格冰箱的“海尔铁锤”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活生生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抓产品质量的历史,为后来的企业、行业树立起一个典范,所以,它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物。
“13条军规”
1984年,34岁的张瑞敏被派到青岛市电冰箱总厂担任厂长。虽然叫“电冰箱总厂”,但当时它不过是一个只有800多人的街道小厂,而且已经累计亏损了147万元。147万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青岛市电冰箱总厂向来以难于管理而著称,此前短短一年时间里,先后有三位厂长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质量不好,卖不出去,认为这个厂子没有发展前途,而主动申请调动。这才有了张瑞敏临危受命。
刚开始,张瑞敏积极下车间,与工人们一起生产劳动。很快他就发现,工厂缺乏有效的管理,员工也缺乏质量意识。虽然也颁布了一些管理制度,但很少有人认真执行。厂里的一些男工甚至懒得去厕所,就在车间外的墙角处小解。
对此,张瑞敏很快就颁布了13条管理规定,其中就包括禁止随地大小便。这13条规定的制定,拉开了青岛市电冰箱总厂现代化管理的序幕。
当时,国内同业纷纷从国外引进家电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青岛电冰箱总厂也不甘落后。据当时任青岛市电冰箱总厂副厂长的杨绵绵回忆,张瑞敏到北京去申请引进项目的时候,坐火车没买到坐票,他就带着马扎上火车。在北京时,张瑞敏经常在马路边买点花生米之类的零食充饥。
1984年年底,项目跑下来了,张瑞敏去了一趟制造业大国——西德。张瑞敏在德国成功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签约,引进电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在德国的一天晚上,恰好是当地的一个节日,天空中燃放着绚丽的焰火。陪同张瑞敏的德国人指着焰火说:“这是从中国进口的烟花。中国的工业落后,但你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非常棒。”
尽管说者无意,但他的话还是伤到了张瑞敏的自尊。当天晚上,张瑞敏躺在宾馆的床上,辗转反侧,“难道我们还要躺在祖先的发明上睡大觉吗?中国一定要创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牌!”
为了实现创世界名牌的承诺,张瑞敏暗下决心,先把引进的这个项目做好。
砸毁了两年的工资
要创世界名牌就必须抓质量管理,但当时海尔生产的电冰箱质量一直很不稳定。虽然张瑞敏一再向工人们强调遵守质量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工人们蔑视规则,不遵章守纪的陋习并没有完全改变。
1985年12月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电冰箱,从海尔正在销售的电冰箱中,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他只能勉强拉走了一台。与此同时,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海尔生产的电冰箱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张瑞敏立即带领管理人员去仓库检查,发现仓库里同一批次的400多台电冰箱中,竟然有76台不合格。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