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柿槟村,鲁班路,昔日喧嚣难觅踪迹。
10月14日,儿子入院进行排铅治疗一个星期后,黄奇第一次踏上了这条路。几百米的巷子较往常长了许多。
萧瑟的冷风钻进裤腿,昏暗的灯光拉长了黄奇骑车的背影。偶尔碰到前行的老人,黄奇念叨着:“现在孩子都躺在了医院。”
柿槟村的处境是河南济源市遭受铅污染的村庄的一个缩影。“血铅”这个词汇,一个月前在济源当地尚属陌生。一个月内,从柿槟村到青多村再到石牛村,从村东到村西,家里拥有14岁以下儿童的家长都在用各种方式打探着治疗的办法。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济源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从8月底起将豫光金铅、万洋、金利三家大型铅冶炼企业周边1000米范围内的克井、承留、思礼镇的10个村列为防护区,对区内14岁以下少年儿童进行免费血铅检测。截至10月10日,已检测的2743人中,血液中铅含量在每升250微克以上需要驱铅治疗的有968人。
让当地村民困惑的是,他们在济源市人民医院检测的结果与其他地方不同。记者了解到,部分儿童在人民医院检测为每升血液100毫克,在市防疫站及外地医院却达到500毫克以上。
而按照卫生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标准,儿童每升血液当中的铅含量,100-199微克为高铅血症;200-250微克为轻度铅中毒;250-450微克为中度铅中毒;超过450微克,则属于重度铅中毒。
车子进入到下一个拐角,作为8岁孩子父亲的黄奇,稀疏的白发清晰可见,他的体内同样含有和儿子一样超标的铅元素。学会坚强的黄奇,目前最大的心愿便是儿子早日康复,回到那久违的校园。
曲折检查路
黄亦的命运就像弹簧一样,随时都有被挤压的威胁。
初次见到黄亦,8岁的他正在拿着一个木质手枪追打着其他伙伴,定睛一看小木枪是由几根一次性木筷和皮筋扎制而成。母亲觉得黄亦玩得手脏了,所以要求他去洗手。玩累的黄亦趴在床头,端着腮帮子告诉记者,他是这些小伙伴当中铅含量最高的——600ug/L。
他的这些伙伴一共11个人,被安排在了济源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
黄亦的父亲随即拿出化验单,上面写着儿子的化验结果。“我去了三个地方化验过,有一次在北京。”黄亦说。
为何简单的血检还要一波三折?
黄奇对记者表示,9月初济源市第一例血铅儿童被发现,随后他带着儿子到济源市人民医院进行了检查。儿子的化验结果为100ug/L。按照国家规定,血铅值在250ug/L以上需立即接受驱铅治疗。
同村的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在济源市防疫站检查的结果却与黄亦出入较大,很多孩子达到了500ug/L,成为重度血铅患者。
为了安全起见,黄奇又带着儿子来到了市防疫站检查,本以为黄亦会安然无恙,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600ug/L”,黄奇对记者表示。
面对两份数据如此悬殊的化验结果,黄奇产生了怀疑。随后,黄亦与爸爸一同坐上了进京的火车。黄奇决定去大医院为儿子检查。
在北京市儿童医院,黄亦接受了第三次检验。医生告诉他化验结果要等三天才能出来。
在北京,黄氏父子并无亲戚可以投靠,为节省在京的食宿费用,黄奇给医院留下了寄送化验单的地址,便带着儿子踏上了返乡的征程。
数天之后,化验单被寄送到了黄奇所在的豫光金铅集团。蹊跷的是他并没有拿到这份化验单,领导只是告诉他:“跟上次差不多(防疫站检查的600ug/L)”。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