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欧美竞相采用QE政策,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被动释放本币,这将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国际金融面临新变局。而2月6日,央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放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面对国际金融新形势下的国际储备货币QE潮,跨境人民币业务该如何突围?
国际金融新变局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动用7000亿美元的拯救计划,称之“QE1”。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启动6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称之“QE2”。2011年10月1日,美联储宣布用4000亿美元规模置换资产负债表,称之国债期限的“卖短买长”管理,亦称之“扭曲操作(OT)”。2012年3月13日,美联储以印刷新美元来买进长期房地产抵押债券(MBS)和国债,以短期低利率的正回购方式对冲QE的流动性,降低通胀预期,因此市场简称“对销冲版QE”。经历两次QE、一次扭曲和对冲QE操作,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合计释放流动性17000亿美元,总债务规模高达32万亿美元,若包括间接和隐形债务,总额或超过80万亿美元。国际组织预计未来几年,美国国债与GDP之比将超过100%。
去年末,欧洲央行采用长期再融资(LTRO)操作并向市场注入4890亿欧元。今年2月29日,欧央行又为800家银行提供有抵押的低息5295亿欧元贷款,两期LTRO为市场提供10185亿欧元流动性。2月9日,英格兰银行宣布扩大500亿至3250亿英镑债券的资产购买计划。2月14日,日本央行宣布扩大量化宽松政策,长期国债资产购买规模扩大10万亿日元至65万亿日元,未来债务与GDP之比将从200%升至227%。3月6日,澳大利亚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宣布维持基准利率4.25%不变,若经济状况恶化,将进一步降息。2012年3月8日,希腊私人部门债务互换(PSI)参与度达到85.8%,动用CAC条款则达到95.7%,国际金融组织三驾马车拟启动1300亿欧元援助计划和后续援助注资计划,而ISDA下属的欧洲、中东与非洲地区(EMEA)信用决策委员会认为,希腊已经构成“信用违约掉期”(CDS)的信用事件,新希腊债券价格约面值25%的CDS赔付金额达面值的75%,金额达24亿美元,第二轮救助总成本达2802亿欧元。
与此同时,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分别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1月20日,巴西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50基点至10.5%。1月24日,印度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基点至5.5%。2月9日,印度尼西亚央行宣布在1月已经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的基础上,再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5.75%。2012年2月18日,中国央行宣布,在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的基础上,再下降50基点。3月1日,菲律宾央行宣布,在1月19日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基础上,再调降25个基点至4.2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储备货币的QE政策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等因素的货币政策创新措施,与传统的货币调控手段截然相反,为各国货币政策调整添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将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国际金融面临新变局。
储备货币功能多元化近年来,美联储持续实施长期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导致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胀率的真实利率成为负数。金融实践证明,负利率必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危机。著名货币理论家和美联储史学家艾伦.梅泽(AllanH.Meltzer)评价伯南克时认为,其颠覆了货币政策惯用的规则,抛弃了传统管理观念,突破性地接受不具有流动性的长期债务资产为抵押品,向银行体系无限度提供贷款。经历QE和扭曲调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即刻膨胀,呈现了大于50%的长期债务资产。因近70个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多数国家追随美联储货币政策,QE和扭曲操作战略将对国际货币政策起到引导作用。
国际储备货币的QE政策助推了国际投资和投机性需求,为投机性对冲金融工具提供了衍生性业务发展的舞台。而新兴市场的资源类价格洼地,又为储备货币的QE战略提供了投资性机会,导致新兴市场国际储备持续高涨,新兴国家被迫释放大量本币,资源类商品价格持续高涨,经济面临通胀,就业率下降。在QE政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特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从核心国家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储备货币流入导致非储备货币扩张,本币从央行流向商业银行,再流入金融机构和企业。因此,储备货币国导演了信用扩张的闹剧,使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特征暴露无遗。QE政策加速虚拟金融的膨胀,导致发达市场对冲基金活跃,新兴市场民间融资和“影子银行”盛行,私人部门资本进一步扩张,迅速形成又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价格泡沫破灭又导致新一轮危机,央行再次开启一轮救市和经济刺激措施,实施新一轮扩张性货币信用,抵押类长期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期限不断延长。用锁定不可流通的长期债务方式实现超流动性管理手段,实现提升就业率和经济复苏的目的。由此看出,储备货币国的主权债务成为了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