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国贸地铁出来,大街边上的几乎都是人。
世行中国局首席基础设施专家刘志发现,这与东京、纽约等大城市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很多人流和交通,在地下就很方便地解决了。
“在北京,从地铁到写字楼不识路的还真不好走。”5月3日,他在世行的《中国可持续性低碳城市发展》报告会上对记者举例。
这个例子很典型。根据测算,北京从一个公交站点步行10-20分钟到达商业设施的面积和工作数量,纽约是北京的10倍以上。
这也是目前京津沪等超大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均碳排放水平高的标志。
根据世行报告,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10.1、11.1、11.7吨,接近或超过纽约人均10.5吨的水平,超过伦敦、新加坡、东京的人均排放水平。
世行报告认为,目前京津沪城市碳排放,80%是由工业和发电造成的(各占40%左右)。其余20%的来自交通、建筑和垃圾处理。总的说来,除非采取降低碳强度强有力的措施,否则工业、电力、建筑和交通等为主要来源的碳排放将继续快速增长。
京津沪人均碳排放全球最高
根据世行报告,2010年京津沪人均碳排放已经进入全球最高行列。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10.1、11.1、11.7吨,接近或超过纽约人均10.5吨的水平,超过伦敦的人均9.6吨水平,新加坡7.9吨水平,东京的4.9吨水平。
从二氧化碳强度和能源强度看,京津沪比发达国家的城市更高。比如2010年北京、天津、上海二氧化碳强度分别为1063、2316、1107吨/百万美元,均在纽约、伦敦、东京6倍以上。
世行中国局首席基础设施专家刘志指出,京津沪人均碳排放水平高,并非居民每个人的平均排放水平就高了,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工业、发电比例大,以及交通运输、建筑等排放水平高。
而单纯的生活而言,“京津沪的人均生活碳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将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会进一步上升。”刘志说。
目前京津沪碳排放水平高,与煤炭在能源中占据主要地位,使得城市碳足迹明显有关。比如上述地区发电和工业共同贡献了碳排放的80%。具体而言,约35%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与用电有关,45%左右与城市边界以内的工业活动有关。此外交通、建筑和垃圾处理占据了20%的排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