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素有“牡丹之乡”美誉的洛阳市,率先跻身第一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示范面积217万平方米,获得补助资金5000万元。
2010年,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的号角吹响,洛阳市以“福民强市”为目标,精心谋划重协作,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推广,制定示范项目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示范工作开展期间,洛阳市共实施浅层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53项,建筑面积352.73万平方米,折算面积223.05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全部竣工并通过专家验收。”11月26日,洛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介绍。
为扩大示范效应,2012年,洛阳市申请追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面积301万平方米又获批准,洛阳市正在建筑节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跻身“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后,洛阳市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建设、财政、发改、国土、规划、质监、水利、环保、规划、气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洛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解决城市示范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洛阳市委、市政府还多次召开专题会,对建立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落实示范城市地方配套资金等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并列入市委、市政府督察事项,进行督促落实。
洛阳市出台了《洛阳市2009—2015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制定了《洛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的通知》、《关于做好我市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模块同层排水节水技术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0年10月1日起,洛阳市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2011年2月起,洛阳市全面推广“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保”型建筑,不断提高全市建筑领域节能水平。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确保补助资金安全
洛阳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进度情况调查”和协调议事制度,深入项目进行指导,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解决示范城市和项目建设的实际问题。洛阳市采取搭建平台,开展观摩、技术交流,召开可再生能源产品推介会,组织专家进行指导等多种形式,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为保证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补助资金使用安全,洛阳市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设立专户,统一管理。项目竣工后,洛阳市财政局和洛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凡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规程的示范项目,由洛阳市财政按照折算示范面积20元∕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对项目拨付补助资金总额的50%。目前,洛阳市财政已拨付补助基金2279万元。
加强地方配套建设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洛阳市在广泛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模块化同层排水节水技术,提高建筑能源利用和中水回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到今年底,洛阳市要实施完成党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并与省级节能监管平台联网。洛阳市还将符合条件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列入城市示范项目之中,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重点予以支持。
今年,洛阳市申请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共51个,建筑面积400.2万平方米,折合应用面积301.2万平方米,项目投资总计87.6亿元,可再生能源部分投资2.45亿元。截至目前,洛阳市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项目已竣工66.91万平方米,已开工在建131.69万平方米;地源热泵项目已竣工28.15万平方米,已开工在建155.33万平方米;太阳能与地源热泵结合应用类项目11.48万平方米已开工。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洛阳市已有洛阳市天照太阳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太阳能光热、光电生产企业13家,成为我国重要的太阳能光热、光电产业基地。随着洛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纵深发展,催生了一大批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生产企业。近两年,洛阳市先后成立了河南海格尔、洛阳安太、洛阳佳适、洛阳市连胜、河南宏光、河南丰韬、北京(河南)守正等58家生产企业,年产值达4.5亿元,新安排就业人员近万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如今,2012年—2013年洛阳市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面积蓝图已经绘就。“借助示范城市这个载体,洛阳市将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圆满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各项任务。”洛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