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要闻 » 正文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亟待升级换代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8日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被称为世界“第四大能源”的生物质能源,是唯一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的物质性能源,一直以来被各界看好。日前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生物质能源技术国际会议上,....

被称为世界“第四大能源”的生物质能源,是唯一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的物质性能源,一直以来被各界看好。

日前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生物质能源技术国际会议上,与会专家就生物质能源技术的进展及产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不少专家表示,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要想真正发展起来,还需多方力量达成共识共同努力。

据记者了解,目前生物质能源发展仍存在一定误区,并且能源发展定位不明确、市场策略应对机制不完善导致了生物质能发展路途坎坷。

发展生物质能源有助于振兴农村经济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是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直以来,政府倡导实现‘全面小康’,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广大农民要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即所谓的‘均等化’服务。”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生态学教授程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均等化服务其中就包括商品现代能源服务。他指出,目前国内城镇与农村的能源人均消费量相差巨大,以2007年为例,城镇居民和农民的能源消费量分别是1356kg和271kg标准煤。“如果从能源构成上来看,城镇居民很多使用的是煤、天然气这些传统高效的能源,而农民能源消耗则是把燃烧秸秆等能效和清洁度都很低的能源全算在里面了。”

程序指出,生物质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生物质能源是直接和农民发生关系的能源。“一般来说,风能和太阳能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占地、环境污染等问题,会对农民有不利影响,相反,生物质能源的很多原料农民从自己的农耕生活中就可以接触获取到,农民对此兴趣也比较大。如果能用好的话,农村的商品能源消费需求就会大大得到满足,从而扩大内需。”

专家指出,生物质能源若使用得当,就会改变迄今为止农产品成不了长远“卖方市场”的局面,从而为农民提供了永远不愁“卖”,不担心“谷贱伤农”的特殊农基产品品种,从而有力地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发达国家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目标之一。”程序指出。

发展生物质能源不能仅使用粮食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生物质能源发展其中一个制约就在于,目前大部分国内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仍停留在用谷物等粮食作物来制造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上。因而发展生物能源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人口居全世界第一,生物质能人均拥有量就很少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德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生物质能源有气、固、液相的多个品种,绝非只是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两种。”程序强调,即使就用谷物和食用油转化制成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而言,也不过是所谓“第一代”生物燃料。

专家认为,以粮食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质能源如果大规模扩张,最终要面临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非粮生物能源更有发展空间。“第二代”生物质能主要以非粮作物为生产原料,例如甜高粱、秸秆、柳枝稷和麻疯树等。这些原料来源广泛,生长迅速,能耐贫瘠土壤,可以充分利用边角地,避免占用耕地。

“以美国、欧盟、巴西等为首的许多国家地区,已经掀起了以纤维素生物液体燃料、微藻生物液体燃料、生物天然气等为主流的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的研发热潮,并占据了产业发展先机。”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日前表示。

“以美国为例,很多人误以为美国把发展生物能源的希望都寄托在玉米上,会威胁到全球饲料粮的供应,其实不然。”程序透露,美国能源部和农业部为了实现《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规定的到2022年,美国必须生产出360亿加仑(约1.15亿吨)的生物燃料这一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的时候就规定,有一半左右的量将完全不使用可食用的粮、油。另外,随着再往后生物能源占比例进一步的提高,需要的非粮油类的生物质将更多,相应的,将有年产10亿吨的农、林生物质原料(包括有机废弃物)来保证生物燃料的生产。

如何突破原料不足“瓶颈”?

“其实人类从未缺过能源,人类缺的是廉价的能源。”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岳国君曾发出如是感慨。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中粮就涉足生物质液体燃料的研发,仅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就花费了3年时间。

中粮的案例并非偶然,事实上,原料不足已经成为不少生物质能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如何突破,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的一道“难题”。

“原料不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国内目前对于生物能源原料取向的单一化,即仍以粮、油等传统原料为主;但另一方面,很多生物质能企业仍习惯于通过国家计划安排、调拨原料,对于如何与控制着生物质原料的农民打交道缺乏经验。”程序指出,目前存在很多农民在提供秸秆生物质原料的过程中“缺斤短两”,“掺假投机”的行为,这些为工厂原料的搜集带来了很大困难。“有些农民在把秸秆卖给工厂前可能为了压秤,把秸秆事前泡过水,往里面掺点泥土,这都是很常见的。”

对此,程序指出,要想避免这种问题,生物质企业与原料提供者之间必须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机制,让企业在获得生物质能源原料供应的同时,原料的提供者也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二者的利益是正相关而非此消彼长的。“只有确立了双赢互利的原则,才能保证原料的数量、质量和价格。”

补贴同时明确“生态位”的市场定位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生物质能行业市场机制仍有待改进。

“对生物质能行业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确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让不同所有制企业都可以参与竞争,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机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刘德华指出,除了国有企业之外,生物质能行业也应放宽对民营资本的限制。“相对于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自然有其灵活性和优势。”

专家预计,到2015年,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乙醇、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的利用量将分别达到1000、350、100和10万吨/年,而目前的利用量仅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50万吨/年,生物质乙醇20万吨/年。业内人士表示,生物质能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促使行业尽快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提高技术降低成本,逐步实现自我盈利。

另外,业内人士表示,应确立生物质能源“生态位”的市场定位。“所谓生态位,就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和市场。”程序指出,生物质能源不是做出来就会有市场,要想真正实现生物质能的市场化,必须采取一定的市场策略。“化石能源占领市场已经好几百年,要想挤占他们的原有市场份额,不采取一定的市场策略是行不通的,仅仅靠国家政策,比如规定在汽油中强制掺乙醇,短期来看是有效的,但是时间一长,问题自然就会显露出来。”

以生物质固体成型颗粒燃料为例,目前国内生产这种产品的厂家有几百家,但一直效益不景气。“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厂家生产出这种产品以后直接把颗粒拿到市场上去卖,这种颗粒价格可能比煤炭价格要高,自然消费者不会‘买账’。”程序强调。

“企业应该是销售一种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程序指出,企业可以把用户所有的能源需求包下来,然后通过对能源消耗设备的改造,实现从传统耗煤到使用生物固体颗粒燃料的转变,这样在保证能耗需求的同时也降低了原有能源消耗方式的污染,生物质固体成型颗粒燃料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市场。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