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在即,本报从多处获悉,中国有可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或会议中,公布中国旨在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碳强度指标。
上周,《中国日报》引述一份智库的报告亦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向中央政府提交建议称,“如果实现每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5%的目标,那么中国将在2050年前削减75%-85%的碳强度。”该委员会主席为国家副总理李克强,国合会其他成员均为国际国内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领域要员。
但知情人士告知本报记者,在国合会给中国政府的正式建议中,碳强度具体指标已经删去。另有业内专家称,清华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发改委能源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均在研究碳强度指标,到时候会比选出一个数字,由中央决定。
“碳强度的指标并不难计算,但是因为中国经济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包括明年经济形势如何,所以碳强度会有好几个数字,最终中央来决定。”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告诉记者。
碳强度数字“雄心勃勃”
对于公布碳强度这一指标,在11月12日召开的“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有暗示,他说这一具体指标将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外界将在“十二五”发展规划公布或者稍早的时候,得知这些指标。
“这个数字是很雄心勃勃。”解振华在9月23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碳强度如何来做,国内有很多种猜测,比如说直接将指标分给企业,还是先分解到行政区域再分解给企业?
国家发改委CDM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杨宏伟说目前还没有倾向性的方案。“我们正在开展一些研究,在国家主管部门公布以前,要听决策部门统一部署。”杨宏伟说。
前述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也告诉记者,中国提出碳强度概念是很有讲究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2012年碳排放总体上要比1990年至少减少5%。哥本哈根会议上要讨论2012年发达国家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相比1990年,至少减排40%,是绝对量的下降。
中国则有三个情况:一个是处于发展阶段,人均碳排放比较低;另一个是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还是会合理增加,不能限制发展中国家绝对量合理上升;第三,发展中国家也要为保护气候变化做出贡献。“碳强度正是反映发展过程中碳排放减缓的指标”。
他解释,二氧化碳强度的下降就是标志着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要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相对指标,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减缓碳的努力,也不是绝对量控制指标,不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比如,中国从1990年到2005年,GDP碳强度下降了47%,但2005年与1990年相比,二氧化碳总的排放量仍然是增长的。
杨宏伟说,如果国家正式发布碳强度指标,企业应该要根据市场的规则,增强核心竞争力,扬长避短,“这是一个指挥棒,企业要去适应”。
在他看来,碳强度减少有几个措施:一是优化经济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低排放成分,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二是结构不变情况下,提高效率,也依赖技术进步;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多使用无碳和低碳电力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